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邹族战祭

邹族战祭
2011-12-03 16:02:33   来源:   点击:

    战祭(邹语称Mayasvi)又称凯旋祭,是属於全部落性的祭典,现由达邦和特富野两部落轮流举行。邹族人以前举行战祭的时间不固定,一年中可以举行好几次,也可以不举行,现在则已统一在每年的二月十五日。这个祭典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战神,在会所及其广场前举行,举行的时机有三:1.勇士征战(出草)凯旋归来时。2.重建或修建会所时。3.成年礼及男子周岁献礼後。战祭最重要的意义是要勉励邹族人用自己全部的精神和生命来保护整个部落,并祈求战神降临保佑他们。所以,战祭中最重要的仪式就是迎神祭和送神祭。

      战祭开始前几天,要整理会所里的圣物,并修建会所的屋顶。妇女需协助准备祭典所需祭品,如酿酒、做糯米糕等;男子则要为通往猎区的路(出征之路)除草,象徵出猎、出征顺利的意思。

      战祭举行当天,派出汪、梁、高、石氏族各一人上山去采木槲兰(邹族的神花,邹语称Fideu)。部落中所有的勇士(成年男子),都要在头目的领导下在会所集合,将邹族盛装穿着完毕,等待去采木槲兰的勇士们回来。等带着神花的勇士将木槲兰携回会所,大家把木槲兰插饰於帽带後作为战神认识邹族的标志,才开始进行庄严的战祭。等待期间,头目会向大家讲述战祭的意义以及在仪式中需要留意的事情。

      祭典仪式包括迎神祭、团结祭、送神祭、路祭及家祭五个部分。祭典一开始,邹族人要先用火把从会所中引火到会所前的广场中心点燃柴火,接着将山猪(代替传统仪式中的敌首)放在神树(赤榕树,邹语称Yono)前,由长老及勇士共同用腰刀及枪茅刺入猪身,每个参与祭典的男子都要将身上配挂的腰刀沾上猪血。

      在头目及长老的带领下,大家呼啸通知战神仪式已经开始,并以神树作为梯子,请战神降临会所。所有成年男子唱迎神曲,然後拿出各氏族准备好的米酒、糯米糕和猪肉来祭战神,再混合在一起让大家分享,象徵战神赐予征战的力量,并让各氏族都能团结共同抵抗敌人。

      接着,部落里初生的男婴要由其母亲带到会所,并由其舅舅持一小杯米酒,将其抱上会所祝神。经过这个仪式(初登会所祭)之後,男孩子就可以开始登上会所,从小接受会所的训练。然後,主祭将带领所有成年男子高声欢唱,举行送神仪式,恭送战神回天上,并往村外移动,沿路展开路祭,一边用刀砍下路边象徵生命的茅草,一边捆草代表族人生命的团结。路祭回程必须到各大家族祝神,象徵战神所赐力量延伸至各氏族,邹族人会祭拜土地神与粟神,各家族也会准备好小米酒请众人畅饮,这就是家祭。

      接下来,邹族人会为即将成年的男子举行成年礼。接受成年礼的青年,要在会所内,蹲坐在长老面前,聆听长老的训勉,并由长老用藤条鞭打他们,然後为他们戴上皮帽,再带他们到头目家,给他们喝少量的酒,表示已经成年,可以允许他们喝酒了,在部落中也要负起更多的责任。行过成年礼之後,他们就从少年期过渡到青年的阶段。

      整个正典活动至此告一段落,接着会有两天或三天的歌舞祭活动,歌颂伟大的战神及英勇的祖先。在第二或第三天午夜前,由头目带领成年男子再唱迎神曲和送神曲,然後将广场上的火堆熄灭,战祭才算正式结束。

      邹族传统部落生活中,男子的主要职责为征战及狩猎,这两个工作直接关系到族人部落的存亡,狩猎除了获取民生用品,它还被赋予巡守领域的任务,一旦发现异族入侵猎区,征战就发生,所以族人视征战与狩猎为神圣任务。战祭便是向战神祈求战力的具体仪式,如迎神祭、男子初登会所礼、成年礼、团结祭、路祭、歌舞祭等,无非是藉此仪节让战神佑助族人,并砥砺族人之志气。

      邹族男子自初生登上集会所,关系他一生要实践的保护部落天职,初长之後学习各项技能,成年礼正式成为部落公民,拥有社会权力与义务,年长之後还得扮演传承经验与智慧的长者,这几段生命成长过程,都和战祭有密切相关。换言之,战祭是传统邹族男子终身必行的生命礼俗,不参加战祭的邹族男子是不可能拥有社会地位的。

      另外,从战祭的仪式流程、歌舞去观察,可以发现它已经将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伦常秩序安排得非常清楚,例如从舞队、穿着、歌唱中就会分别其中代表的社会地位或历史功勳,所以战祭是维系邹族部落伦理、规范、精神战力的一大支柱,如果一个邹族部落无法维持战祭,这个部落就表示已废社,它已经失去与异族间竞争的能力。

    参考资料

    1. 依忧树?博伊哲努(浦忠勇),《台湾邹族生活智慧》,台北:常民文化,1997。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都兰遗址的石壁
下一篇:邱良功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