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野银与朗岛聚落

野银与朗岛聚落
2011-12-03 16:09:27   来源:   点击:

    「文化资产保存法」登录之聚落类文化资产,指兰屿仅有的两个具有传统家屋与聚落的村子。因畏惧anito(恶灵)的信仰,雅美族(亦称达悟族)传统聚落呈集村型。现今共有6个部落,分处於沿海少数的河川冲积坡地上。村落前方必定有沙岸,供作族人独特的渔捞用拼板舟之港口,沿岸林投地或礁岩供作坟墓地。村落两侧上方则有水源、水芋田、旱田及牧草场。背後山区各部落也有自己的领域,供采集木料或野生果实等,不容其他部落居民侵犯。在兰屿四周海域,各部落也有自己的渔场,有的与邻近部落共用,有的唯独自己的部落船只才可捞捕。

    传统村落由众多家屋(约60~70户)排列组合而成,家屋之间有共同的上田、上山与下海、出殡的路。依据家屋传承及择地兴建新家屋的习俗,可见雅美族人具有尽量接近村落中心的偏好,此与族人的anito信仰有关。

    兰屿现今6个部落的成立,据学者推测有其先後:红头(Imourud)应是现今部落最古老的,而後才是椰油(Yayu)与东清(Iranumilk),朗岛(Iraralai)可能是椰油居民後来移居而建立。渔人源自红头。依据神话,朗岛村是两个女人生自於Dzi-paon地方的竹子,其後交换儿女,而繁衍了朗岛村的後代居民。野银大约是最晚成立的部落,依历史传奇故事,野银村的祖先据称来自巴丹岛。古代有名为Varinu的藤,从野银村(Ivarinu)直伸到巴丹岛,但因两地争吵,所以断了,海路也比以前难行。另外系谱故事提到最初巴丹男人娶了一位Dzi-muasik村的女人,才建立了野银村。

    约1950至1960年代间,政府为改善族人生活条件,拆除4个传统部落的传统家屋,在其上兴建成排成列的钢筋混凝土住宅,其中仅朗岛与野银部落长老们极力反对,促使所谓的「国民住宅」兴建於旧聚落左侧的田地之上,传统聚落因而得以保存。朗岛、野银二传统村落至今已出现不少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商店、家屋以及教堂,还有少数早期自发兴筑的,由传统过渡到现代,且坐落於平地的转型家屋,再加上环岛公路、混凝土港口、小学等人工建物,都大大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整体景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已将野银与朗岛聚落列为「世界遗产潜力点」,并开始陆续进行家屋保存的工作

    中文关键字: 兰屿 , 野银 , 朗岛 , 部落 , 传统家屋

    英文关键字Orchid Islamd , Ivarinu , Iraralai , settlement , traditional house

    参考资料

    1. 关华山。2008。〈初探雅美族传统居住文化的可持续性〉。收於《刘斌雄先生纪念论文集》。林美蓉等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2. 蒋斌。1995。〈雅美族家屋、宅地的成长、迁移与继承〉。《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期刊》,58:83-118。
    3. 黄旭。1995。《雅美族之住居文化及变迁》。台北:稻香出版社。
    4. 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http://www.apc.gov.tw。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重道崇文坊
下一篇:金光布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