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鹿港十宜楼

鹿港十宜楼
2011-12-03 16:24:47   来源:   点击:

    【历史沿革】

    鹿港十宜楼系指现今中山路147、149号与金盛巷37号等建筑群,民国92年(2003)登录为彰化县历史建筑。十宜楼最初建造的时间无可考据,惟依据鹿港发展历史考证,十宜楼约在清中叶嘉庆年间建造,期间经过修建与日据时期市街改正,现今保存之十宜楼建筑,大抵维持清末至日据初期的格局。清嘉庆年间,鹿港商业兴盛繁荣,逐渐形成兼具商业与社会组织的「郊行」。而最具影响力的八个郊行中,厦郊陈家的庆昌号为八郊之一,十宜楼即为当时陈家所属房舍。十宜楼横跨金盛巷上的红砖嵌碧绿琉璃瓦之跑马廊,相传是从前鹿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或因当时有十位饱学雅士常在此聚集,或斯地「宜琴、宜棋、宜诗、宜酒、宜画、宜花、宜月、宜博、宜烟、宜茶」,或因跑马楼与金盛巷交叉成十字,不论十宜楼名称是何由来,都无碍於十宜楼散发出风流雅致的文艺气质。十宜楼在日治时期曾作为鹿港重要政治人物的公馆,时至今日,中山路147号开设了眼镜行,中山路149号大部份空间为开业已七十余年之顺元兴五金行,而部分空间作为鹿港文史工作室之用,金盛巷37号则为民宅。十宜楼历经时代的变迁,为鹿港的历史留下最深刻的印记。

    【建筑特色】

    鹿港十宜楼保存鹿港特有的长条形店屋建筑型式,属住商混合的空间运用,为面窄进深长的建筑,例如中山路149号之面宽为5公尺,但进深却达36公尺。十宜楼在中山路的立面为日治时期改建的西式立面,而蜿蜒金盛巷中则是清代传统闽南式店屋立面,十分难得的留下历史轨迹,而外立面运用洗石子的方式,以仿石砌的效果,亦是受洋风建筑的影响。由中山路147与149号外立面观之为分别的两户,进入中庭则合为一户。在内部空间之使用上,第一进为店舖使用,称为「一坎」,由於有独立的两个店舖,故称为「两坎」。後进为居住的空间,十宜楼建筑共有二进,故称为「两落」。「两落」间之廊道与厢房称为「过水」,故十宜楼为「两坎两落一过水」之规模,此外二楼部份为住家使用的空间。十宜楼之建筑材料以红砖与木料为主,红砖使用於共同壁,木料则用於桁架、楼版、附壁构架、门窗与栏杆等。在屋顶部份原以红瓦舖设,而中山路149号第二进则已改为日式黑瓦。构造部份,是以福州杉木为底的硬山式构造,上舖以大块红砖,两侧以闽南砖堆叠,而中间饰有暗绿色的琉璃花窗。十宜楼临金盛巷道之高耸壁体上,有类似碉堡的建筑,即所谓的「铳柜」,又称枪柜或枪楼,其前、左、右各有一「铳眼」,可居高临下监视外面的动静。而横跨在金盛巷连结两边房屋的跑马廊,以及瓮窗和瓮墙的设计,均为极富特色的建筑形式。十宜楼特有的建筑型态,除了反映鹿港清代时期的繁荣与社会生活,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提供後人怀想过往文人吟风弄月的风雅幽情。

    参考资料

    1. http://www.lukang.gov.tw/(鹿港镇公所全球资讯网)
    2. http://tourism.chcg.gov.tw/ (彰化县政府旅游资讯网)
    3. 陈昶良,民93,彰化县历史建筑鹿港十宜楼调查研究,彰化县文化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鹿港公会堂
下一篇:鹿港南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