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兰屿雅美族野银部落传统建筑

兰屿雅美族野银部落传统建筑
2011-12-03 19:59:16   来源:   点击:

    【所在县市】台东县

    【名称】兰屿雅美族野银部落传统建筑

    【年代】清光绪年间

    【地址】台东县兰屿乡东清村野银部落

    【类型】传统聚落类

    【等级】历史建筑(2002/12/05登录)

    【权属】公有

    日治初期,野银部落迁至今址,设立红头屿乡,划为东清村之一部,属於台东县。

    兰屿雅美族各部落的传统家屋,过去都是依山面海,兴建深穴式建筑。日治时期,日人开始以钢筋水泥建筑派出所、办公厅舍、宿舍等,但对兰屿的传统建筑并不干涉。战後,政府於民国55年(1966年)在兰屿实施国宅计画,拆除传统家屋,以钢筋水泥的国宅取代;仅野银、朗岛地区之国宅建於村落附近另成社区,所以野银、郎岛地区的传统建筑尚能保留,野银部落左侧兴建国宅约58 户,遂分为传统聚落和国宅二个社区。民国83年(1994年)起的海砂屋改建计画,朗岛旧聚落传统家屋多改建成水泥房屋,较完整的传统建筑,仅存野银一处。

    野银的传统建筑依山面海,为防台风及东北季风的侵袭,在缓坡上挖深约一至二公尺,形成凹穴,作为主屋及工作房之基地。长方形平面,三披水屋顶,屋顶如歇山顶,为从凹穴半腰升起的二层干栏结构,由於多在春秋季使用,所以又称为「春秋屋」;为木造建筑,又有「冬屋」之称,可分为Tsinay balan、Dzinin dzin、Pinatoi 等3 种类型;以取自山中之木材,建筑屋身,屋顶早年铺以茅草,近来改用轻钢架涂柏油或覆盖油布。每一种传统家屋主要包括主屋、工作房、凉台等三部份;其他有前亭、靠背石,晒鱼架、猪圈等。凉台为干栏结构,通常在4 根木柱上架地板,上有茅草屋顶,为夏季的主要活动空间,故有「夏屋」之称;此外,主屋之前的宽阔平台,称为「前庭」,由石头砌成,表面舖卵石以便行走,而主屋所在凹穴均有排水系统,包括排水口、暗沟和出水口,公有道路则水平、垂直方向各3?5 条,各家领域和公有道路间舖设有踏阶或突出的石块,以为分界。透气、排水设计良好,并能适应台风等恶劣气候。外人习称为地下屋,实为深穴式建筑。野银部落为雅美族保存最完整的传统聚落,非常具有保留价值。

    野银雅美族称之为Ivalino,昔日建社时该地有马鞍藤(valion),故称。相传创社始祖为菲律宾巴丹岛人Simian Vean,曾与同伴六人渡船登陆於此,後来与红头部落寡妇Sinan manoyo 结婚,婚後夫妻返回巴丹岛,之後因巴丹岛饥荒,再度举家迁回兰屿,最先在今情人洞住下,後移居今野银部落的区域,原居住在大港口(rakwavanwa)上方,因山崩,迁居现在港口上方,後因部落有人生病死亡,居民乃逐渐迁居到部落现址。

    荷兰人领台时,红头屿有11个村落,就村落及大小房屋之数,推算其人口约计千人,野银部落此时应已存在。光绪3年(1877年),当时兰屿有:小港社、大港社、沙湾社、白石社、山脚社、一峰社、石门社等七社,均穴地砌石而居,男女老幼约千余人。

    明治28年(1895年)日本政府与驻日西班牙大使签订协议,以巴士海峡为两国在太平洋西岸之领土界线,红头屿在该线北方,确定属於日本所有。明治30年(1897年)3月,台湾总督府派军务局陆军少校菊池主为指挥,组成调查队红头屿调查,并在当地宣读「关於台澎住民之抚育」敕语,授国旗给予岛上土民。民国34(1945年)台湾光复,次年1月19日,依照台湾省乡镇组织章程,设立红头屿乡,属台东县(36年2月7日,以该屿盛产蝴蝶兰,省署核准改为兰屿乡),野银部落,划为东清村之一部。

    参考资料

    1. 台闽地区历史建筑资料库网站http://hb.cro.cca.gov.tw/build/area.asp
    2. 姜柷山 《台东县历史建筑导览专辑》,台东市: 台东县政府,2005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角板山战备隧道
下一篇:邱良功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