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婚鲁·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与意会文化

2020-07-16 03:20:41 作者: 文姜婚鲁·春

(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笔者说:

左传对春秋有过这样的论述:“《春秋》的记载,言辞细密而意义显明,记载史实而意义深远,表达婉转而顺理成章,记事穷尽而无所歪曲,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笔者认为以上论述也是对春秋笔法的最好诠释,其中最为核心的有两点值得我们去深入体会,一是春秋笔法代表的是一种周礼实践,其目的不在于总结过去和描述现在而是在于预测未来;二是春秋笔法体现出来的是中国人的意会文化,其目的不在于叙述过程和记录结果而是在于优化经验;所以,要深入诠释春秋笔法就要从“前因后果”中看周礼实践,从“假意真情”中看意会文化,这就是今天的主题。

鲁桓公三年,鲁桓公求娶齐女而后文姜嫁到鲁国;鲁桓公十八年,文姜陪鲁桓公到齐国而鲁桓公横死齐国;鲁庄公元年,文姜逃避到了齐国而《春秋》在文字中诛绝文姜;这就是“文姜婚鲁”故事的始末,也是笔者解读春秋笔法的切入点。为什么选择“文姜婚鲁”故事来解读春秋笔法呢?原因有三,一是文姜的婚嫁联姻行为是周礼实践的具体表现之一,且鲁桓公求娶文姜与鲁桓公横死齐国有因果关系;二是鲁国的危机应对行为是意会文化的现实表现之一,且鲁桓公横死齐国与鲁国无君危机之间充满了假意真情;三是春秋笔法对文姜淫佚事件的处理方法具有典型性,其中的“文与实不与”和“文不与实与”是对意会文化的最好诠释。

周礼实践中的意会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人重体验、重感受、重真实的思维方式,它是众多关于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自画像中最重要的一幅。这种思维方式的意义有三点,一是它讲述了中国人是如何去主观感知事物的,二是它描述了中国人是如何发现那看不见的后台景象的,三是它论述了中国人是如何通过优化经验而不断前行的。

-----------------------------------------------

一、意会文化与意会者

鲁桓公十八年春,桓公准备出使齐国,期间文姜要求与桓公一起到齐国去。申繻劝阻说:“女人有夫家,男人有妻室,不可以互相轻慢,这就叫有礼。违反这一点必然坏事。”桓公没有听从,和齐襄公在泺地会见,然后就和文姜到了齐国。齐襄公和文姜通奸。桓公责怪文姜,文姜把这件事告诉了齐襄公。随后,齐襄公指使公子彭生杀害了鲁桓公。在这一则故事中,笔者想要读者们注意的是申繻劝谏的内容,即:他没有直接说鲁桓公去齐国不安全,又或者文姜作为鲁夫人不能出国等等,而是用“周礼”去劝谏,并表达了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结果。这种以某种经验总结、观察到的行为及含有义理的对话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笔者把它形容为春秋时期的意会文化,而使用它们的人即为意会者。

将鲁桓公、文姜去齐国与鲁桓公横死齐国作为因果对比,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逻辑:春秋笔法实际上是一种周礼实践,它以周礼为基本规则去预测结果和表达担忧。比如:经文写“鲁桓公和齐襄公在泺地会见”而不是写“鲁桓公及文姜和齐襄公在泺地会见”,这就是在表达文姜已经背叛了鲁桓公。所以,左传才认为“《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春秋》既然更加注重哪些看不见的后台景象和不为我们肉眼所见的微妙事物,那么这种意会文化到底有什么用呢?或者说它能帮助人们干什么呢?

1、意会文化可以帮助人们优化经验。

对于人类来说没有比“总结经验、优化经验”更重要的事情了,因为这是生存的本能。左传认为《春秋》“言辞细密而意义显明,记载史实而意义深远”,其中“言辞细密和记载史实”本身就是优化经验的基础,而“意义显明和意义深远”则是让人们能对最相关、最急切、最重要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反应。

2、意会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决断。

如果问“中国人最擅长的事情或者最优秀的文化”是什么?答案中一定会有“善于打破规则”这一条。左传认为《春秋》“表达婉转而顺理成章,记事穷尽而无所歪曲”,其中“表达婉转和记事穷尽”正是做出决断的事实基础,而“顺理成章和无所歪曲”则帮助我们认清哪些事情最为重要,我们的立场又在哪里。

3、意会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信念。

中华文明能延绵数千年而不中断,其生命力就在于相信“人类共情体验”这一冒险上。比如《春秋》“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这一特点,它难道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么!吕氏春秋也讲到过,“荆人失之,荆人得之”,孔子认为应该把“荆”字去掉,老子认为应该把“人”字也去掉。因为中国人都是意会者,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成为了我们愿意为之冒险的最终信念。

-----------------------------------------------

二、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

鲁桓公三年, 桓公和齐僖公在嬴地会见,商量和齐女订婚事宜。之后,鲁国由公子翚(huī)到齐国迎接齐女。九月,齐僖公护送姜氏出嫁,到了讙(huān)地。鲁桓公亲自在讙地齐国国君那里迎接到夫人的。冬,齐夷仲年前来聘问,这是为了把姜氏护送到鲁都。《春秋》在这里共记载“文姜婚鲁”的三次非礼行为,一是桓公与齐僖公相会,桓公擅易朝宿之邑,非礼一;二是桓公安排大夫去齐国迎接齐女,桓公没有亲迎,非礼二;三是齐僖公亲自护送姜氏出嫁到了讙地,齐僖公越过国境送女,非礼三。为什么要通过春秋笔法详细记录“文姜婚鲁”的非礼之处呢?笔者认为《春秋》记录它们是为了立一个flag,一是证明周礼作为“王者大道”的正义性、正确性,即:周礼之“德”;二是证明周礼作为“生存经验”的实用性、实践性,即:周礼之“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