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货币制度的变革:关于中央政府垄断铸币权和五铢钱制度的争议

2020-08-29 16:27:35 作者: 汉朝货币制度

与盐铁专营等政府管制经济政策相匹配的中央垄断铸币制度的“五铢钱”体制的建立,实现了“民不益赋而国用绕”的财政经济目标,同时打击了地方分裂势力,巩固了专制主义对中央集权政府。

二、《盐铁论》中桑弘羊“币由上”的中央垄断铸币论

桑弘羊的货币思想,体现在《盐铁论》中他与贤良文学的论战申论中,并从对手的反驳言论中更加得到清晰的刻画映射。我们不妨尽可能地移录原文。

大夫曰:“交币通施,民事不及,物有所并也。计本量委,民有饥者,谷有所藏也。智者有百人之功,愚者有不更本之事。人君不调,民有相万之富也。此其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不厌糟糠也。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非散聚均利者不齐。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调其不足,禁溢羡,厄利途,然后百姓可家给人足也。”

文学曰:“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三王之时,迭盛迭衰。衰则扶之,倾则定之。是以夏忠、殷敬、周文,庠序之教,恭让之礼,粲然可得而观也。及其后,礼义弛崩,风俗灭息,故自食禄之君子,违于义而竞于财,大小相吞,激转相倾。此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无以充虚蔽形也。古之仕者不穑,田者不渔,抱关击柝,皆有常秩,不得兼利尽物。如此,则愚智同功,不相倾也。诗云:‘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言不尽物也。”

大夫曰:“汤、文继衰,汉兴乘弊。一质一文,非苟易常也。俗弊更法,非务变古也,亦所以救失扶衰也。故教与俗改,弊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物极而衰,终始之运也。故山泽无征,则君臣同利,刀币无禁,则奸贞并行。夫臣富则相侈,下专利则相倾也。”

文学曰:“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所无,抱布贸丝而已。后世即有龟贝金钱,交施之也。币数变而民滋伪。夫救伪以质,防失以礼。汤、文继衰,革法易化,而殷、周道兴。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上好礼则民闇饰,上好货则下死利也。”

大夫曰:“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滑,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

文学曰:“往古,币众财通而民乐。其后,稍去旧币,更行白金龟龙,民多巧新币。币数易而民益疑。于是废天下诸钱,而专命水衡三官作。吏匠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轻重。农人不习,物类比之,信故疑新,不知奸贞。商贾以美贸恶,以半易倍。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夫铸伪金钱以有法,而钱之善恶无增损于故。择钱则物稽滞,而用人尤被其苦。春秋曰:‘算不及蛮夷,则不行。’故王者外不鄣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

上述引文充分说明了在经济问题上“国家统制”和“自由放任”的对立。而在货币问题上,双方的争论则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古代社会生活范围内的物物交换,进而市场自发秩序中的货币使用(多个区域多种货币,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状态),与大一统国家统一价值尺度对货币的要求是同样的吗?第二,将货币制度建立过程中试措性质的调整措施引发的货币秩序混乱,与五铢钱统一货币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行政不力可以随意地混淆起来?第三,更为重要的,统一货币制度维持的组织机制,是社会分散自由发行货币具有可行性,还是要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权力中枢?

作为对立面的贤良文学的错误思想路线,首先,将服务于区域的市场自发货币(实物商品货币)和统一国家行使单一价值尺度功能的铸币权混淆起来。其次,以统一货币制度执行不力的缺陷来攻击制度本身的合理性。“法制”与“法治”截然不同,有了统一规制,并不等于能够圆满切实的实施,关键在于因势利导,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形成制度化的行为模式。如果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没有一种货币制度是可行的。再次,因历史健忘症漠视“吴楚七国之乱”的事实,由于货币铸造权的分散,助长了地方势力对经济的支配能力,从而形成分裂势力。在这个时候,尽管分封诸王的势力已经很小,但铸币权分散完全可以创造出新的权力中心来。

尽管是汉武帝的财经重臣,由于不得善终,桑弘羊不见于正史传记,生平材料多从其他史料中得出,其思想则主要体现在《盐铁论》之中。然而,桑弘羊主导的“国家统制”的治理思想和自由放任的管理思想两者之间的对立,却贯穿中国帝制时代的始终。分析起来,“国家统制”思想处于主导地位的时代,大多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最高统治者具有雄才大略,富于进取。在这样的个人品质和社会氛围下,行政励精图治,财力物力动员能力强,社会是上升和活跃的气氛。同时,又因社会财富没有合理的分配机制,导致贫富不均,积累着一系列矛盾。

第二,从王朝周期中的阶段发展和时代变迁的特征来看,大多处于初创试措后的制度建立期。一旦稳定的统治和制度确立,进入承平时期,帝王精神消沉,求稳苟且成为社会主导气氛。

第三,“国家统制”时期,打击富商豪强,对社会整体调整具有中和的倾向。西汉之后,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在管理思想上基本上都是强调“国家统制”,多属于“有为而治”的类型。同时伴随着重大的改革,如唐代理财家杨炎的“两税法”改革,北宋的王安石变化,明代的张居正改革,均是用管理技术的改进强化“国家统制”。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是“轻重论”的坚决反对者,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甚至有人将他的思想作为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市场理论合拍、反对封建专制政权压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源头。然而,他生不逢时,在汉武帝独断进取的“国家统制”基调下,他备受打击。而在汉武帝时期,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了政治经济“国家统制”目标的财政经济大臣桑弘羊,到了虚弱的汉昭帝时期,落得了兔死狗烹的命运。是桑弘羊的思想本身出现了什么问题吗?非也,时势变了。尽管如此,对于货币这个特殊的事物,在统一国家的局面下,还没有自由放任成功的经验。历史上,确实有多种货币并存的事实,但那是市场层次的不均一,货币“上下不通”的表现。历史上,也确实有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社会自发组织货币流通的事实,但那是政府无能的表现,却不是善治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