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货币制度的变革:关于中央政府垄断铸币权和五铢钱制度的争议

2020-08-29 16:27:35 作者: 汉朝货币制度

桑弘羊主持汉武帝中后期40余年财政经济,是权利仅次于臣相的重臣,自身的政治经验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使得他气质宣明地主张中央对铸币权的集中和垄断。他思想路线的出发点,简洁明了。第一,在货币问题上,铸币权的中央垄断集中,形成单一的权力中心,是统一国家单一价值尺度基本要求的制度保障。因铸币权的核心,是对经济活动的支配能力。权力分散的结果,必然是地方和民众两种势力的两种负面表现。地方上,郡国自由铸钱形成分裂势力,危及国家统治,也就是他所说的,“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滑,咸聚吴国”。遂形成吴楚七国之乱。在民众方面,自由铸钱,影响实体经济、农业本业的发展,正如他所说,“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第二,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等基本职能角度出发,他明确主张“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这就是人类迄今超越区域货币之后的货币形态所提出的普遍要求:国家政权对于货币公信力的保障。所以,铸币权的中央集中垄断,是桑弘羊服务于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正是这个理念的坚决贯彻,建立起了完备的五铢钱制度。五铢钱制度促进了西汉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封建统治政权,实现了汉武帝的内外政策目标。五铢钱的轻重大小,合乎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价格水平对基准货币单位的要求,从西汉到唐代初年700余年间,行用不废,在特定意义上成为我国古代采纳时间最长的货币形态。

三、桑弘羊铸币思想的历史坐标

桑弘羊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实现内政外交伟业和梦想的财经大臣,然而正史《汉书》却没有专门为他立传。原来以盐铁会议为契机,桑弘羊走向了仕途的绝境。

雷厉风行的汉武帝,以“东郭咸阳、孔仅为为大农臣,领盐铁事;桑弘羊以计算用事,侍中。……弘羊,洛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桑弘羊不久为大农丞,后又担任权重仅次于丞相的御史大夫。依靠以桑弘羊为中心的改革团队,汉武帝的“国家统制”治国模式,在他统治的末年,也受到统治集团内部持不同政见者的批评。最激烈的是卜式,他极力反对桑弘羊的国家统制政策,指斥他与民争利,天怒人怨。一次朝廷由于天旱求雨,卜式甚至说,“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桑)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这是一种反汉武帝的社会思潮。

武帝之后,汉昭帝即位,其面临的形势已与文治武功的武帝盛年形成鲜明对照,“承孝武奢侈余弊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这样,辅政大臣霍光调整政策,多次下诏赈贷农民,发展经济,以缓和社会矛盾。同为辅政大臣的桑弘羊则继续沿用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政策,引发政策之争。在霍光的授意下,汉昭帝下诏,“举贤良,议罢酒榷盐铁”。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由汉朝中央政权召开了一次关于经济政策的高层讨论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辩论的一方是贤良文学,贤良是有功名的知识分子,文学则是民间的儒学人士,但他们都不能称为真正的民意代表。另一方即桑弘羊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官员(上引文中的“大夫”)。

盐铁会议的政策之争,是西汉关于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的第二次大辩论,历史学家赵靖先生做了鞭辟入里的透彻分析。它是西汉从“无为”向“有为”转化的一次重要会议,形成了汉武帝时期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统制”的经济思想。

就盐铁会议本身而言,它体现了国家和民间势力的博弈、农本与商末之争、义利之辨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桑弘羊作为西汉初年“轻重论”的实践者,代表着消除奴隶社会、建立封建体制的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精神。然而在盐铁论争论一年后,即公元前80年,桑弘羊一家由于谋反罪被诛。因此,人们认为,盐铁论实际上是一场桑弘羊与霍光争夺权利的政治斗争。无疑这体现了封建社会始终存在不可调和的三对矛盾,亦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政治)、国家统制与市场放任的矛盾(经济)和以“独尊儒术”等旗号体现的君主独断思想与现实社会多元思想观念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