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法律法规 > 符合法律的就是道德的吗

符合法律的就是道德的吗
2012-04-30 22:45:42   来源:   点击:

      法律界普遍的看法是:“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或者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

      法律的界限明确,道德的界限模糊。

      好比一个大坝,假设法律的蓄水高度是100米,那么道德的高度最低是100米。

      所以,符合法律的,不一定是道德的。

      法律与道德所调整和适用的范围,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也有相互矛盾的部分,单就与道德相关的法律而言,这一部分一般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遵守这些法律规定,是道德的起码义务,但是法律不干预或是无法干预道德可以干预。如个人操守品质或是人际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适用的范围比法律广。那些与道德无关的法律,非道德所能调整,只能由法律调整。如新崛起的经济法律,行政法律,环保法,有的只是程序性的规定,与道德关系较少,或是没有关系,这些法律不像刑法那样仅凭道德就可以判断,因此,从这方面看,法律所调整的范围比道德广。当然,在调整人与自然的法律中,如环保法,并非完全与道德无关,由于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人对自然的态度被认为是一个新的道德问题。如乱砍滥伐,大气污染等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为道德舆论所谴责。总之法律和道德都随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发展,调整的范围日益扩大。最后,后果不同,违法道德无非引起两种后果,一是惩罚,在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只有道德风俗习惯,原始社会人们自然部落都会形成一些禁忌,他们视违反禁忌为罪,对违反者往往施以各种各样的惩罚,如忏悔,驱逐。二是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压力,每个人的良心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个人不存在这种良心,甚至无视社会舆论,那么道德规范自然无效。例如,面对一个落水者,一个人有能力抢救而不去实施抢救,如果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无不妥,那么道德对他而言就失去了作用。有时候个人的良心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在另一时期,而在另一时期又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法律则不同,它以国家强制力做后盾,当个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并不必考虑违法主体的承受能力,只需根据准则适用法律,做出评价而已,违反法律就要承担法律后果,受法律制裁。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并非完全在强制力的有无,道德的强制力,可以借助社会无形的压力,迫使人民履行道德义务。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说明,法律不是万能的,保障法律实施的强制手段也不是万能的。法律其固有的局限和短处,需要由道德辅助和补充,我们要充分利用法律与道德两种机制加以调整,以形成和维护有序高效公正自由博爱的社会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感,因而每个人对道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觉得和自己的父母发生性关系没什么,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通过这一道德的自反性检验,所以我们接受不了。可是法律没有规定和父母发生性关系是违法的。在比如,很多人都觉得父母打孩子没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但严格的从法律来讲,这种行为显然构成故意伤害。虽然违法,但更多的人却不以为然。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作用在于更好地管理社会秩序,当然,法律也体现了一定的道德倾向性,比如我国对赡养制度的规定。

      法律对公民而言更多的是禁止性规定,即法无明文规定则不禁止,也就是说法律并没有太多的告诉我们应当做什么而是更多地告诉我们不应当做什么。

      所以说法律只能是道德的底线,它所体现的只能是一些符合最普通大众的基础道德情感,就像人不能杀人,告诉我们哪些事是绝对不能做的。当然,道德底线也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一起变化的,比如文革时期的道德观和现在就相差很多,因而法律的规定和现在也相差很多。

      总之,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一般而言是不挑战大众道德情感的,但也不排除例外,比如上述的乱伦例子。所以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有绝对答案的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符合 法律 道德

上一篇:吴英到底犯了什么罪
下一篇:创业公司应该了解哪些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