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爵柱作用探析:节制饮酒?过滤残渣?专家难定的小问题

2020-08-30 21:31:22 作者: 古代爵柱作用

爵,是中国古代一种酒器,这种酒器在商朝至周朝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中非常常见。按照目前的考古学研究,虽然各个时期的“爵”的形制并非完全相同,但它们身上有一些显著的共性特征,比如每一个时期的爵,都由三部分组成:位于前半部分的“流“,也就是倾倒酒水的流槽、位处于后半部分的较为尖锐的杯尾,以及中间部分的杯体。再比如每一尊爵都是三足,在“流”和杯口的位置之间,都有爵柱。

虽然直至今日,中国境内出土的爵数量众多,但关于这种酒器的诸多细节问题,目前仍然无法确定。其中,很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爵柱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可以说自从爵被考古发现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而学界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认为,爵柱的作用是“节饮”。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春秋重视礼仪,而饮酒过多又容易让人迷醉失态,于是为了防止饮酒者酗酒,人们特意设计了爵柱。

这样一来,如果饮酒者企图抬高酒杯而一饮而尽,爵柱就会戳到他的鼻孔或面颊,以此起到警醒的作用。但问题是,爵的大小形状不一,对于一些比较大的爵,当饮酒者试图拿着它一饮而尽的时候,其爵柱不会戳到鼻孔或面颊,而是眼部乃至更高的位置,这显然起不到警醒的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爵柱的作用是“挂肉”,他们认为古人可以借此一边饮酒,一边吃着挂在爵柱上的肉,但这种说法也没有说服力,因为在商周时期,有专门负责蒸煮、盛放肉类的器皿,古人没有必要将肉挂在爵柱上,毕竟那样既不实用,也不方便。

另一个显得稍微合理一点的说法认为,爵柱是一个充当“被夹起”的部位。持有这类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爵的底部有三足,而在商周时期,“三足”的器皿往往被视为蒸煮器,因为其三足的形制方便放置火源。因此他们认为,爵在使用的时候,它的下方是有火来炙烤的,这样爵中的酒可以不断被加热。

我们知道,青铜的导热性较强,火源在加热爵的底部的时候,也会在短时间内导致整个杯体变热,于是为了防止杯体烫手,饮酒者会用夹子夹住爵柱。但问题是,一般而言,爵柱的位置不在杯体的正上方,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用夹子夹住爵柱,杯体就会失衡,杯中的酒就会洒出来。

接下来,笔者介绍两种个人觉得比较可信的说法。

第一, 用来过滤。商周时期,人们喝的酒并不像今天的白酒这样纯净,其中有很多杂质,因此古人在用爵饮酒的时候,很有可能先在爵柱上绑上一块纱布或类似的过滤器,然后再将浊酒顺着纱布倒入爵中,进而品尝到相对纯净的酒水。

第二, 灌注口。目前学者们认为,商周时期的非大型青铜器的制作方式,一般是模具法。也就是说,先用泥土烧制成一个模子,然后将高温的铜水注入到模具当中,等到铜水冷却成型之后,再将外面的泥制模具敲碎,一个青铜器就制作完成了,而爵柱

,很有可能是古代工匠在制作过程中留有的浇注铜水的浇注口。

如我们最开始所说,直到今天,爵柱的作用仍然没有盖棺定论,以上种种说法只是一些合理的推断乃至简单的猜测。那么,你认为爵柱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