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
2011-12-03 09:26:28   来源:   点击:

    石鼓为门枕石的另一种形式,又称为「抱石鼓」或「石球」,因其外形极似鼓状而得名;鼓在宗教祭祀中,常作为驱邪迎神的法器,因此置於三川殿中门的两侧,不但可以稳固门面,作用如同石盾,亦有镇邪、守护之效。

    石鼓的形式,依其外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为突出的圆体鼓面,中段为托住鼓面的梯形、矩形鼓架,下段为承托整个石鼓的基座,高低不一,常随门的大小比例而异,通常为鼓面直径的五分之三。

    石鼓雕饰常施以深、浅、薄浮雕技法雕凿而成,其雕饰的发展,通常因位置的不同而有纹饰的变化:

    一、鼓面雕饰有镜面、螺纹、动物纹等纹样:

    1.镜面石鼓,表面平素毫无雕饰,常以薄浮雕之云纹或花草托住,为明末清初的早期风格,例如:台南孔庙、艋舺龙山寺的石鼓。

    2.螺纹雕饰,是台湾庙宇中最常见的形式,螺纹自上至下,自左向右算皆均分为九等分,意喻九为至大至尊之意;鼓缘前方有垂巾雕饰,并以浅浮雕之花卉、鸟兽雕饰鼓架承托鼓面,有时纹饰甚至延伸至螺纹鼓面,覆盖其上,例如:台南大天后宫、宜兰城隍庙的石鼓。

    3.动物纹饰的鼓面,以龙、凤纹样雕饰鼓面,通常以「双龙抢珠」或「苍龙教子」为主题,采天翻地覆的构图模式作立体的深浅浮雕,例如:艋舺龙山寺之石鼓。

    二、鼓架:位於中段的鼓架,早期以矩形或梯形为主,後来逐渐演变为内凹弧线形式,甚至弯曲线条越来越大。其雕饰的发展,早期以云纹、花卉作浅浮雕装饰,尔後随着曲线幅度变大,雕饰题材演变为以「剔地突起」的立体浮雕为主。鼓架弯曲处,有雕以祥狮、人物装饰纹样的,如艋舺龙山寺之石鼓,刻有文官持旗、球,武官持戟、磬,以谐音取「祈求」、「吉庆」之意;在鼓面边缘雕以垂巾,作为鼓架收头处;鼓架前端雕作「祥狮献瑞」雕饰的有三峡祖师庙的石鼓;也有鼓架完全不加雕饰者,如台北大龙峒孔庙的石鼓。

    三、台座:石鼓之下常作台基的形式,早期雕饰以花卉的浅浮雕为主,而後逐渐发展为动物、器物等半立体的雕饰。

    石鼓以基座、鼓架及基座与门柱相连,是稳固门柱及安装门板的一个构件。

    参考资料

    1. 古蹟入门,李乾朗、兪怡萍合着。台北市:远流,民88。P36
    2. 台湾的寺庙,李乾朗。省府新闻处,民75。
    3. 庙宇建筑,李乾朗。北屋,民72。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神龛
下一篇:碗形藤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