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庭生活 > 生活常识 > 关庙龙崎竹艺

关庙龙崎竹艺
2011-12-03 09:51:13   来源:   点击:

    台湾竹工艺的发展,在移民初期随先民植入,当时是就地取材制作简朴的日常用品,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开始有精致的竹制品输入,当时台南有竹仔街、鹿港竹篾街等竹工艺行业的集中形成,竹材、竹器店相邻聚集,可见竹工艺对早期居民生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台湾竹器工艺发展史上,日治时期影响深远。日治五十年期间,日本从台湾招聘竹工师傅赴京都学习竹器编制的技法,如嘉义的徐振生、鹿港的陈赞成、二水的许正、土城的徐金龙等人,都是日本人推崇备至的「名师巧匠」,他们到日本学习更精湛的竹器编制技法,学成後肩负起传授「新竹艺技法」的任务;不久又在台南县关庙乡与南投县竹山镇两地,各设立竹艺编织研习所,专门教导民众竹材与竹艺的编织技能,对台湾竹艺产业化的发展,奠下良好的基础。今日竹编艺师如竹山的黄涂山、吴圣宗,关庙的涂坤山等即为当时的学员。

    台湾竹器行业蓬勃兴盛的时代,是在台湾光复至五十年代初期。这一段时间,由於战争炮火的无情摧残,生活物资匮乏,台湾人民效法早年由大陆到台湾拓荒垦植的移民,就地取材利用盛产的竹子,作成一些简单的耕作器具,及日常生活用品。民国三十九年左右,台湾竹材加工业约有二万人从事生产,而台南县的关庙地区,从事竹业者,更多达百分之七十,当地居民视竹工为全乡性之农家副业,随处可作,技术熟练。至民国四十五年左右,大量塑胶制品投入市场,竹工艺因而没落,关庙受到波及,逐渐转型成以藤加工为主。至民国五十年代,机器取代人力加工,并先後在竹山、草屯、关庙、鹿港、布袋、埔心、木栅等地成立竹材加工技术的训练,因此到了六十年代,政府为了振兴国家经济,积极发展手工艺,於是竹编工艺又随着兴盛,同时也积极拓展外销的事业,产品以水果礼篮、斗笠、竹畚箕、竹花瓶、竹扇、竹灯罩为主,当时台南的关庙、归仁、龙崎及南投竹山为主要的产区。

    台南县关庙、龙崎邻近的村落,曾因竹篾制造业的普及,而有「篾器之村」的雅号;关庙乡的口号、标帜是:「凤梨香、竹笋甜、藤椅凉、竹器俏、关庙的特产呱呱叫!」关庙的竹材,来自龙崎,竹材笔直肉厚,是制造竹器的好材料,可谓之得天独厚。关庙、龙崎的竹藤器家具制作,除了外销日本之外,也是全省藤器家具的主要供应处。

    近年来,因受东南亚地区工资低廉及竹艺品大量倾销之故,竹艺业者纷纷转行或到国外投资设厂,目前台湾的传统竹器制作供需数量不多,外销几乎完全中断,即使是在关庙乡集散处所看到的,也大多是从国外进口,因此不禁令人感到惋惜。传统竹艺在关庙、龙崎已逐渐没落,又因人口严重外流,面临无人传承技艺而濒临消失,不过,仍有一群老人不愿放弃竹编技艺,仍不断编制竹编果篮,并由业者不定期前往收购,而使这项老行业的得以保存,传统竹艺的存续实为隐忧。建议政府应规划推广教育,让台湾民众重新认识、进而欣赏和喜爱竹工艺品,将竹艺融入生活,或许竹制品才会再有春天。

    参考资料

    1. 竹艺竹情在竹山-竹山地区竹开发三百年史。黄世辉、林文龙、林秀凤、陆蕙萍编着。竹山镇公所出版,民88。
    2. http://www2.ntcri.gov.tw/bamboo_c.ht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陶模铸造
下一篇:陈应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