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地理知识 > 海洋地壳

海洋地壳
2011-12-04 21:59:03   来源:   点击:

    位於海洋下方的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岩石层圈,由於形成与演化机制的不同,在大陆与海洋下方的地壳,构造与岩石组成有很大的差异,分为称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因此地球表面大部分的地壳都是海洋地壳。海洋地壳的平均深度约在海平面以下3,700公尺,但其形貌多变,最显着的是在大洋当中隆起的巨大海底山脉,宽度可达3,000公里,山脊高出周围的海底可达3,000-4,000公尺。这巨大的海底山脉称为中洋脊,是新的海洋地壳生成的地方。另外,在一些大洋和大陆的交界地带,或大洋中某些呈弧形排列的一串火山岛附近,海洋地壳则向下凹陷,形成狭长深邃的海沟。海沟是海洋地壳从地表向下隐没到地球内部的地方,也是海洋地壳消失之处。

    无论在海洋地壳生成处的中洋脊,或是海洋地壳消失处的海沟,都有地壳内部的岩浆活动,造成火山与地震,也成为板块的边界。由於在中洋脊处生成的海洋地壳随着板块移动而逐渐远离中洋脊,最後在海沟处重新隐没到地球内部,因此海洋地壳的年龄离中洋脊愈远就愈老。地球表面最老的海洋地壳年龄只有2亿年,相较於46亿年的地球年龄是非常年轻的。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交界处都有海沟,许多大洋和大陆的交界带并没有火山与地震的活动。大陆地壳向海逐渐变薄、下沉,和海洋地壳之间以过渡带地壳(大陆地壳岩石混杂海洋地壳岩石)作为交接带。这种交界地带称为「非活动性大陆边缘」(因该处没有火山与地震活动),有别於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以海沟为交界的「活动性大陆边缘」(火山与地震活动激烈)。

    在中洋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海洋地壳大多为平坦的海底洋盆,但其中常有海底山冒出。这些海底山大多以个别火山呈现,如西太平洋海底洋盆中众多的海底火山,但也有因岩浆供应充分而形成一大片海底火山高原(如南太平洋的「安东爪哇高原」及印度洋南边的「克谷伦高原」),或线型山脉(如印度洋中的「东经九十度脊」),也有因火山间歇性的喷发而形成一长串火山岛链(如太平洋中间的「夏威夷-帝王海底山链」)

    海洋震测调查结果显示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7公里,中洋脊处较薄,海底火山高原及非活动性大陆边缘一带最厚(可厚达20公里)。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公里、最厚处超过70公里(如西藏高原下方)相较,海洋地壳要薄得多。海洋地壳构成的岩石主要是玄武岩和辉长岩,玄武岩上再覆盖了从陆上沉积物带到海里或海水中浮游生物死亡後的壳体所形成的沉积岩。

    海洋地壳的生成,是中洋脊下方的岩浆冒出海床後快速凝结形成枕状玄武岩,其下方有逐渐冷却成片状或条柱状的玄武岩层,再下面则为缓慢冷却所形成的辉长岩。玄武岩层的厚度通常是1-2公里,辉长岩则有3-5公里厚。在中洋脊处常可观察到热液喷泉的景象,是地球内部释出热量、地球内部物质输送到海水中的重要管道,也是行化学合成作用的特殊海底生物群落聚集处。

    台湾位於亚洲大陆和西太平洋的交界面上,北边的东海和西边的台湾海峡下方都是大陆地壳,而东边的菲律宾海及南边的南海则为海洋地壳。在台湾南边的巴士海峡,南海海洋地壳向东隐没到菲律宾海的海洋地壳之下,形成马尼拉海沟及海沟东侧的吕宋火山岛弧。兰屿、绿岛都是吕宋火山岛弧中的火山岛,只是现在已经不再喷发。而在台湾东部海域,菲律宾海的海洋地壳向北隐没到亚洲大陆之下,形成琉球海沟及琉球岛弧。由於隐没作用造成的岛弧向大陆一侧发生火山作用,大陆地壳被拉张、沉陷,形成了冲绳海槽。如果冲绳海槽中的地壳扩张作用持续进行,将会有新的海洋地壳在其中生成。

    中文关键字: 岛弧 , 玄武岩 , 海沟 , 洋脊

    英文关键字island arc , basalt , trench , ocean ridge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山楼温泉区
下一篇:海洋震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