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为什么 > 有多少人还能记得他?

有多少人还能记得他?
2012-01-19 18:34:44   来源:   点击:

    有多少人还能记得他?赖宁,英雄少年,1974--1988。14岁(指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时,下同),四川石棉县人。他胸怀大志,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一中。[1]1988年3月13日一位14岁的优秀少年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牺牲了,他的名字就叫赖宁。那天下午3点左右,因八级大风,把县城附近一家工厂的电线杆吹倒,造成电线短路,引起了大火。风助火威,火越来越大、烧得越来越远。此时,森林、电视卫星接收站和附近的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赖宁看见后立刻赶到火灾现场。他找到了一棵松枝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奋力扑火。虽然,消防队员曾劝阻大家别往火中硬闯,但赖宁不忍心看到国家财产遭到严重损失就去扑火。最后大火终于扑灭了,但赖宁却牺牲了。

    4 个答案

    • 答案 1:

      或者??我告诉你一个另外版本的赖宁,以下资料来自于人民群众年来的口耳相传,在和政府宣传的对比中,孰真孰假大家自己判断吧。如果有人觉得我以下说的是假的??反正“不管你们信不信,我是信了。”

      着火那天,赖宁是和他同学一起上山看热闹的,结果由于山路崎岖,把眼镜丢了,迷路了,烧死了??赖宁爹是水电局长赖正纲,副局长老公是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陈兆全。?当时中央有这样的需要,青少年里缺少小兵张嘎似的英雄形象,所以副局长和局长一商量,就把赖宁的事情润色了一下(何止是润色,你们懂得??)报到省委,省委直接报到了中央。于是,全国就掀起了学赖宁的风潮。后来中央领导来到石棉,看到石棉除了县委号召学赖宁以外居然没有人宣传赖宁,连一个横幅都没有?于是把县委书记,宣传部长批了一顿。接下来赖宁广场开工,满街都开始拉横幅,写标语,各个中小学都开始为他塑像。甚至全县的公务员放下工作去为他的哪个宣传片的一个送葬场景做临时演员??就这样,塑造了英雄少年,后来他老爸因为经济上的原因面临被追究刑事责任。中央领导指示:不能让英雄的光辉受到玷污!?后来,就被调到雅安市委学赖宁办公室做了个主任??

    • 答案 2:

      不管赖宁是哪个版本,当时还是刮起了学习赖宁的风潮。那个时候的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少,换成今天,可能就没有那样的效果了。

    • 答案 3:

      与其说是赖宁精神,不如说是当时的一种时代精神,和铁人王进喜等等英雄人物一样,属于一个时代核心价值观的代表。在那个时代,当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严重的高于一切,就开始被妖魔化了,个人利益就变得微不足微甚至应该做一定的牺牲。但是当那段特殊的困难时期已经过去,我们是否应该有所反思?如果我是黄继光,我会去堵抢眼,因为我的死可以让更多的人活着。如果我是董存瑞,我回去炸碉堡,因为我的死可以成全一场战争的胜利。但是,如果我是赖宁,我不会去救火。因为我相信,我活着,可以为民族拯救更多的人。

      PS:没想到楼主真的把问题带到新知了,赞~~

    • 答案 4:

      一个时代的印记。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代表人物。也常常会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被人们淡忘。这是一个规律吧。时代变换得越快,人们忘却的速度更快。不必谈赖宁,就说,孙志刚吧,调查一下有多少人能记得(记得不是说能回忆起,是讲惦念)?这可是不到十年的事。而赖宁可是已经三十多年了。

      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人的。正是因为时代的代表人物属于一个时代,代表一种时代精神,那么他仅仅被信奉这种精神的人所怀念。当这一群人不再是时代的主流时,代表人物的使命也可以结束了。

      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社会的。代表人物不论是国家倡导的还是民间自发产生的,它必然是因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需求,适应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当这个种社会需求和社会环境不再存在的时候,代表人物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从历史的阶段去看一个代表人物。不能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放到另一个时代去评价。忘却正说明了社会在变革。

      另:对于陈泰然同学的暴料,其实很正常。许多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说不定有人造的可能。前两年不是对刘胡兰事迹的真实性讨论过么。这没有什么意义。即使不是刘胡兰,不是赖宁,在他们各自的时代还可能出现张胡兰、李胡兰、胡宁、张宁等类似的人物。但也不排除有的生造出来的人物并不与时代合拍的,但他所代表的精神一定也是那个时代的舆论主导者倡导的,只是倡导者和普遍人群出现断层而已。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个人思维逻辑的强弱和学文学理有关系吗?
下一篇:传统餐饮行业如何结合互联网来扩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