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为什么 > 为什么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会贷款给美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为什么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会贷款给美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2012-01-19 19:08:28   来源:   点击:

    为什么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会贷款给美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之前报道说美国借了中国钱,今天刚好在the Economist看到说意大利也有对中国的债务。外行请教一下

    9 个答案

    • 答案 1:

      本质上是因为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流通造成的。中国出口长期顺差,出口企业赚到的是外汇,但是工资及原材料要用人民币付,所以只能找央行这个唯一的人民币卖家把外汇换成人民币。央行拥有发钞权,可以通过超发人民币来买进外汇。结果一是拥有了大量的外汇,二是造成发行的人民币过多形成国内通货膨胀。央行拥有了大量外汇不投资放手里会贬值,投资又只能找风险小的品种,比如他国政府的“国库券”即国债,所以就产生了中国借钱给比我们有钱的国家的现象。
    • 答案 2:

      因为中国手头很多美元,严格来说不是贷款给他们,而是购买国债,属于投资行为。至于为何这么多美元,那是另一个问题。
    • 答案 3:

      呵呵,这个问题我就不专业了,因为我没有怎么学过经济学。我的理解仅供参考: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大量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很多外汇储备,那么就需要投资,而现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政府国债的风险相对是较小的。
    • 答案 4:

      这个问题之前已经讨论过了,请转zhihu.com/question...话说还见过一个更好的,可现在一时间找不到了......大意是:中国和美国以及欧盟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外贸领域。试想一下,假如欧盟成员国或者美帝任意一个垮棚了,那么其国内的购买力就会直线下降,国内的购买力一旦下降,那么我们还出口个甚?木有出口,我们怎么赚钱?木有钱......所以,现在咱们这些穷人借钱给富人,是为了保持富人的经济活力。翻看一下近三个月的主流杂志,你对这个问题也就懂得差不多了......PS.上面叙述可能不甚严谨,望见谅。
    • 答案 5:

      改革以来贵国最成功的一次战略性外交。
    • 答案 6:

      楼上的说的对,这个不叫贷款,叫买国债,属于投资行为。
    • 答案 7:

      很简单,因为手里美元太多,能花出去的地方太少。
    • 答案 8:

      不知道你听过钱学森之问没有, 具体是这样的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啊,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民国的时候,教育完全免费。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毛泽东就是在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的。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   教育经费。《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业内人士可以对照60年前的这个标准算今天的账,看看有没有差距。   教师薪水。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让今人望尘莫及,汗颜不已。   多样化的教育格局。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社会上对于私立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时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   不惜代价办教育。抗战前全国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有1.8亿人,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涌入了5千万人口,而当时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全国的30%,民生工业只占5%,却要养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同时,抗战客观上为我国的西部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西部诸省在基础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底开始在四川、河南、贵州、陕西、湖南、甘肃、江西、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及3所国立华侨中学,先后培养教育了10万“战区流亡学生”。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杰出人才就是这些国立中学培养出来的,比如: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著名诗人贺敬之、国防科工委主任上将丁衡高等。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些国立中学于1946年逐步复原,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谱写了一个残酷战争期间中国教育的传奇。 如果说教育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根基的话,那我们不把钱用在教育上而去投资美债,这就等于让中国的劳工用血汗去供养美国人发展教育,经济和科技. 这不是很可笑吗?
    • 答案 9: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营销新人每个阶段看些什么书才能持续不断地进步?
下一篇:怎样才能让自己朋友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