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为什么 > 子女是否会重复父母的情感模式?

子女是否会重复父母的情感模式?
2012-01-19 17:27:03   来源:   点击:

    子女是否会重复父母的情感模式?比如父母离异之后游走在两个家庭之间,一直索求关爱却因为本身生活的残缺而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她长大后,会不会一直重复着童年时索求关爱却得不到的失败经验?离异家庭的小孩,是不是以后的离异比例比较高?存在家暴的家庭,小孩以后的家庭存在家暴的比例是否会比较高?出现外遇的家庭,小孩以后的家庭发生外遇的比例是否会比较高?童年因为上述或者其他家庭问题而缺少关爱的小孩,长大后,是不是比较容易会爱上那些根本就爱不到的人,以此陷入那种「索求关爱,却无法得到」的熟悉环境里?

    19 个答案

    • 答案 1:

      美国的研究结果(研究对象是美国家庭,不知是否适用)表明,在成人前经历父母离异的孩子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parenting style,也就是说父母管理,教育孩子的方式决定了他以何种态度接受并面对父母离婚。如果父母没有帮助孩子调节好心理,在童年时期经历离婚的孩子会倾向于自责,把父母离异归咎在自己身上。忧郁症的比例比正常家庭的孩子要高,在校表现普遍较正常家庭小孩要差,还会有各种behavioral problem。之后容易发展成较为自闭,自卑的性格,自己成年后对待情感也以avoidant type居多,比较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产生沟通障碍。所以父母如何一起帮助孩子走出事件的阴影是十分关键的,不然小孩非常容易在认知上对“关系”产生错误,这种认知障碍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值得注意的是,parenting style必须是一个可持续的事情,说辞不统一的父母不会得到孩子的信任,所以除了在离婚阶段要特别在意孩子的感受,这种关注爱护必须是持久的。如果可以做到以上这点,并注重沟通,一般不会有特别大的问题。还有楼主提的几个具体问题我认为都是独立事件。如果自己抱有这样的想法(我来自离异家庭,我以后婚姻也不会幸福)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而且人倾向于验证自己的想法,所以你无意识地就会往哪个方向靠拢。保持积极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
    • 答案 2:

      从社会学的角度,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来自破裂家庭的孩子,未来出现家庭问题的概率更高。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在发育早期会影响到性格,在成年之前也会影响到价值观等等。从个体的角度看,无法改变的东西就正视吧,比如家庭的过去,比如自己的性格。除此之外,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不知道的话Google一下)。如果你因为出身离异家庭,于是给自己无法处理好感情和家庭问题的心理暗示,那么情况只能变得更糟糕。总之正视你的父母及家庭将你塑造成的样子,但不要把父母的经历当作自己的宿命。
    • 答案 3:

      90%的儿童看到的都是来自家里。
    • 答案 4:

      应该是两个极端吧。要不复制父母的感情模式,要不朝相反的方向走,两种选择都会走的比较极端。
    • 答案 5:

      谢谢vieplivee的邀请

        葛蕾丝说的孩子倾向于把父母不和,家庭不幸福归因到自己身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因为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家庭就是她/他的全部,又还没有长大到可以理解分析家中出现的事情,尤其是有些家长总喜欢对孩子说:你要是不乖,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你怎么样怎么样就是个坏孩子,没人要的孩子。

        这无疑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严重的话,孩子慢慢会觉得自己不可爱,自己不值得爱,以及自卑等心理。理智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父母即使分开了,但我们都还是爱你的。即使爸爸妈妈不生活在一起,你还是我们最爱的孩子。(听起来像不像美国家庭类电影里的套话?其中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婚姻咨询、家庭咨询比较普遍,所以对孩子的处理能得到一些专业的指导)

        如果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没有解决好孩子的事情,或者说非离异家庭中,因为父母的性格原因,或者教育方式问题,家暴等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将很大可能影响到孩子成人以后的婚姻关系模式。这类孩子因为缺乏爱,或者将过度索爱,或者将过度奉献,或者将延续家暴,都是将自己的家庭模式循环下去。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他没有学习到如果去爱一个人,什么叫爱,如何去和爱人相处,以及和亲近的人发生矛盾如何理智得解决问题,甚至认为原生父母的关系就是一种正常的关系,再没有(不相信有)其它的模式。长大以后,她/他对爱的边界是模糊的,一直都缺乏安全感,亦不清楚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有时,即使有了很好的爱人,甚至还会怀疑自己是否值得对方那样去爱自己。对自己,对对方的爱都没有信心。

        上述这类孩子,亦很有可能走到自己原生家庭,父母关系模式的另一个极端。比如出自家暴家庭,或者有特别严厉的父母,自己长大后变成了溺爱孩子的父母,反而亦不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带来另外一系列的问题。这其实仍然延续了原生家庭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走出循环的怪圈。他们仍然没有能脱离父母的影响。

      但是,另外很值得注意的还有: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家庭模式都会被循环下去。主动意识到自己成长环境有问题的人,主动去打破这些模式的人大有人在。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将负反馈变成正反馈,亦是需要经过一个学习、反思、甚至反复的过程。比如,成人独立后,渐渐理解了父母,甚或原谅了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可以比较心平气和的对待自己的成长过程,并从中重新学习体会到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这样的人将会比较容易处理好自己的亲密关系,并处理好与自己子女的关系。

        更多的人,则是通过自己的亲密关系/婚姻关系疗伤。可以说,小时候从原生家庭中带来的伤害,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就是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得到治疗和复原。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和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在交往磨合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去爱一个人,爱的边界,给爱人相对的空间,如何去原谅一个人等等,慢慢地会建立起对爱的信心,对对方的信任,并且渐渐懂得爱的方式,获得爱的能力。在逐渐的反思理解中,慢慢解决童少年遗留的伤害。这些人是很勇敢的,敢于刨析自己,正面父母,甚至原谅父母的(因为父母的作为也有形成的原因,多数是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也不幸福)。他们的后代将会幸福许多。

        还有,相比较家庭的形式,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更大。那些坚持不离婚,以孩子为借口的,没有意识到,不健康的不幸福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很多单亲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反而因为父亲或者母亲比较能注意到另一半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而有意识的去弥补或做些事情改善,并且从小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教她/他学会独立生活,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反而更懂得如何爱人理解人,如何处理问题。

        最后有一句俗话,一个女孩爱上什么样的人,往往与父亲的形象有关。但是恋爱的成功率,则和恋爱的经验有关。出自完美家庭的,父母自打有了孩子就知道如何教育的,并不在多数。但是我们都有能力去学习和完善自己,让自己有爱人的能力,也有爱人的智慧,并帮助自己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 答案 6:

      以下,没有理论支持。曾经生活在暴力家庭的人,从年纪很小开始就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对自己的看法有偏颇,择偶期望可能会高,但最终要求会降低。同时,似乎对暴力发生的边际更敏感,未生活在暴力家庭的人还在梗着脖子说“你敢打我吗你打我呀打我呀”这种话之前,暴力之子们恐怕早就觉得你要打人了你要打人了。这种恐慌、逃避和预期性焦虑的心情夹杂在一起,预先产生的防卫性举措,比如,逃跑而不是开打,也会促使对方更早地开始使用暴力。与此相似,外遇导致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经历过冲突带来的痛苦,似乎容易过分解读对方的行为,并较早地放弃维持关系的努力。我觉得只要共同生活的时间够长,完全没有外遇疑虑的家庭大概是不存在的,但是否能消除疑虑、坚持到底才是关键。但外遇至离异家庭的孩子,恐怕会有我已经历前车之鉴的感觉,痛苦和放弃都来得更早。“索求关爱,却无法得到”是悲剧型的预期。这种心理预期会让人过早使用即成结论而放弃解决问题的努力。至于比例高低,请诉诸于统计数字。
    • 答案 7:

      会潜意识的逃避那种可能性吧
    • 答案 8:

      肯定有影响 后天自我突破也很重要
    • 答案 9:

      会。几乎只有两种感叹句吧。来自于幸福家庭的孩子会说:将来找一个像爸爸/妈妈的人。来自于不幸家庭的孩子会说:将来绝对不要找像爸爸/妈妈那样的人。无论如何,父母的形象是几乎每个孩子对异性(对同性也适用)的第一个认知,也必然成为他对其他人的基础判断标准。而他人身上与父母相似的特征也容易令孩子不自觉的感到熟悉亲切并放大,区别只是在于,有人会跟这种亲近感做斗争,有人会顺应亲切感的吸引。如果你来自于不幸家庭,不希望重复悲剧,那就不要放弃作斗争。
    • 答案 10:

      我觉得可能性会很大因为小孩子在小时候是很容易被影响的而且从小缺失一些东西,这些孩子长大后都会去刻意寻求对应的补偿所以很可能相似
    • 答案 11:

      不能一概而论。子女从父母那里观察了情感模式,他如何对待这样情感的模式,决定了他/她未来的情感走向。而这样情感模式的确定,实际上也受到很多家庭之外的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个答案肯定是“完全不一定”。但是子女成年后的态度中一定是体现了他/她对于父母情感模式的理解。
    • 答案 12:

      人的发展受到两大因素影响,先天&后天。先天的话是遗传因素,与父母有一定关系,但是当前就我了解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在人格上发现明显的联系。后天主要是外在环境影响,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家庭环境,一是因为孩子出生时互动关系最多的是家庭,这里面母亲角色很重要,二是家庭的互动方式是他最先观察学习到的内容,而人类对改变是有惰性的,因此可能会保留这种人际互动模式,这点不难理解。
    • 答案 13:

      按照家庭系统排列的呈现,父母离异肯定对于孩子将来的婚姻生活有不好的影响,但是影响并不是简单的原来是家暴,后来就是家暴的对应关系。父母离异的时间(0-1岁和2-4岁,以及4岁以后影响都会完全不同)父母离异只是现象,真正之间的感情情况(有些是还有情感,有些真的彻底破裂,有些是有点仇视的)父母离异后对孩子的关注情况等等。打个比方,如果孩子0-1岁没有得到足够的父母的爱,这种缺失会让孩子从小缺乏对爱的信心,进而可能发展出思辨能力很强,感受能力比较弱,一旦遇到感受可能受挫的情况就都有逻辑思维来处理。看似很健康,但是很可能就因此会找不到在情感世界中的为孩子。
    • 答案 14:

      如这种问题,是不是只有经过大面积,长时间的统计调查之后才能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假使你想了解的是学术上的问题,相信在国外相关资料上应该比较多。假使暗示的是个人,我亲身感觉,越是体会到父母的不幸,越希望获得更多幸福,包括给予他人更多的幸福。
    • 答案 15:

      同意葛蕾丝的。另外还想提一点,就是子女会从父母身上习得人际交往中的许多社会技能的,比如对方说什么时候你说什么,对方做某件事时候你产生怎样的反应。事实上”重复父母的情感模式“很多时候并非当事人主观意愿,而是他/她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习得其他的社会技能和交往模式,因此无法维持其他模式的人际关系(比如对方打你你知道怎么对打回去,对方如果每天对你相敬如宾你反而不知道要怎么用语言沟通自己的意思,导致最后没有办法和平和的人相处,只有对着打反而你会觉得比较熟悉好掌控,因而留在了从外表看来事实上是很暴力的关系中)。针对这样的情况,事实上只要当事人能够从其他长辈、同辈或社团中习得其他社会交往技能和模式,这个重复就会自然打破了。
    • 答案 16:

      当社会 当我们的每个人 真心觉得离异的家庭和非离异的家庭以及单亲的家庭都是家庭模式中的正常形式时 相信 我们的孩子也会觉得很正常 离异与否 单亲与否 只是上一代的感情模式 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会有任何影响 通俗得说 不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爱 如果孩子对在两个家庭游走不适应 可以多问问TA的需要 如果不想去另一个家庭 可以约在外面交流玩乐 不用强迫孩子去接受另一个TA不想接受融入的环境 多听听TA的感受 游走两个家庭 别说孩子了 成人也会心里不舒服 如果另一方家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 一定强迫孩子去接受的话 那我觉得 孩子抵触的话不去也罢 单亲家庭一样精彩 一样是正常的家庭模式!
    • 答案 17:

      会~至少我是
    • 答案 18:

      子女受父母的影响,除了先天的一些遗传因素,追根溯源不过是儒家文化的影响
    • 答案 19:

      不一定,但会受很大一部分影响吧,会很容易进入到一种模式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如何才能完全放下心中的那个女孩?
下一篇:我是做教育产品的,想去听听小学的课,但很难进去,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