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三公九卿制度始于秦朝

三公九卿制度始于秦朝
2009-11-25 20:25:01   来源:   点击:

      古代的“三公九卿”是指什么?历代三公九卿制度的含义:

    • 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
      •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三公下面设置九卿。
      • 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 秦汉之际,三公九卿即中央政府,用三公九卿来概括当时中央的官吏制度。
    • 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
    • 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补充

    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 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 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提示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从汉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各代“九卿”不同:

    • 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
    • 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 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
    •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称大理;北魏改少府为太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己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相关热词搜索:三公九卿 制度 秦朝

上一篇:清朝顶戴花翎级别品级颜色
下一篇:中国皇帝姓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