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知识 > 艋舺戏园

艋舺戏园
2011-12-03 15:18:21   来源:   点击:

    (1919年11月22日,台湾台北龙山寺捷运站、万华12号公园所在地~1993年12月20日)日治时期兴建之表演艺术场所。1919年(大正8年)落成,为日治时期台北市汉人聚落的第二座剧场,及艋舺地区第一座剧场,在当时本地人娱乐场所屈指可数的年代,艋舺戏园的设立引起社会大众以及剧场界的注意。戏园占地732坪余,建物坪数246坪余。以铁筋与砖建成,楼上可容纳340人座,楼下则有520人座,观众席之一、二等席位,每人配置一张藤椅,三等座则是四人合座一张木椅,演出内容则是为「本岛人」而设。 设立时的大股东包括艋舺区长吴昌才和木材富商欧阳光辉,第一任经营者为地方保正林添进,皆为地方青年士绅代表人物,可见当时富商显要对於艺术文化的支持。

    艋舺戏园位於显着且繁华的地理位置(今万华12号公园的所在地),1920年,因日本当局施行台湾地方官制改正,公布台北市制时,以「艋舺」两字古怪不雅为由,艋舺地区才正式改用日语音相近的「万华」取代,艋舺戏园也被称为万华戏园。

    戏园早期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偶尔也放映活动写真,1930年代歌仔戏经历一段风靡的时光。接下来遭遇政治影响──禁鼓乐,又转向搬演新剧、皇民化剧、放映电影;直至1950年代,歌仔戏再度重返舞台,成为了表演娱乐的宠儿。但是由於科技传播的日趋发达,台语片、歌仔戏电影的开拍冲击了当时的戏剧演出,万华戏园的营运也转以电影为主,并经过两次戏院本体的修建,最终更名为「万华戏院」。

    晚期面临市政规画政策,万华戏院横跨七十余年的商业演出,其历史地位并未受到相对的重视。1991年左右台北市万华区开始兴建捷运站,夹处於捷运工程与公园工程的万华戏院,不仅被工地建筑墙围绕,并饱受工程噪音与建筑尘土的干扰,观众逐渐减少,最终只能接受政府极少的补助结束营运,於1993年12月20日拆除。

    中文关键字: 商业剧场 , 万华戏院 , 歌仔戏 , 电影

    英文关键字theatrical business , Wan-hua Theatre , Meng-jia Theatre

    参考资料

    1. *邱坤良。1992。《旧剧与新剧:日治时期台湾戏剧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
    2. 五)》。台北:自立晚报。
    3. *徐亚湘。2000。《日治时期中国戏班在台湾》。台北:南天。
    4. *叶龙彦。2001。《台湾戏院发展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馆。
    5. *翁郁庭。2006。〈试论万华戏园(艋舺戏园)源流与发展:兼论商业剧场与地方之关
    6. 系〉。《跨界对谈3:第三届表演艺术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艺
    7. 术大学表演所。
    8. *翁郁庭。2007。《万华戏院之研究:一个商业剧场史的尝试建立》。硕士论文,台北: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

    延伸阅读

    1. *叶昌岳。2006。〈万华(艋舺)沧桑史(一)〉。《台北文献》,157:203-270。
    2. *叶昌岳。2006。〈万华(艋舺)沧桑史(二)〉。《台北文献》,158:130-191。
    3. 叶龙彦。1995。《光复初期台湾电影史》。台北:国家电影资料馆。
    4. 叶龙彦。1997。《台北西门町电影史1896~1997》。台北:文建会。
    5. 叶龙彦。1998。《日治时期台湾电影史》。台北:玉山社。
    6. 叶龙彦。1999。《红楼寻星梦:西门町的故事》。台北:博扬文化。
    7. *叶龙彦。2004。《台湾老戏院》。台北:远足文化。
    8. 张苍松。1997。《典藏艋舺岁月》。台北:时报文化。
    9. *徐亚湘。2003。《日治时期台湾报刊戏曲资料汇编检索光碟》。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10. *徐亚湘。2006。《日治时期台湾戏曲史论:现代化作用下的剧种与剧场》。台北:南天。
    11. 徐亚湘。2006。《史实与诠释:日治时期台湾报刊戏曲资料选读》,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菜刀、柴刀、剃头刀
下一篇:茆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