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2011-12-03 15:30:06   来源:   点击:

    越剧是浙江省地方戏曲,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苏等地,乃是由浙江嵊县一带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由於仅以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的笃笃」声不断﹐故被称为「的笃班」,又名「小歌班」。1916年後,「小歌班」先後进入杭州、上海等地演出,为与「绍兴大班」区别,称为「绍兴文戏」。越剧演员最初由男班主演,1930年起,女班大批涌现,至1930年代末期,逐渐取代男班,称为「女子文戏」,後再改称为「越剧」,普通话称「绍兴戏」,又名「嵊县戏」。1942年,名伶袁雪芬提倡越剧改革,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并改进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各方面,被称为「新越剧」。

      女扮男装、反串男角是越剧特点之一。1930年以来,越剧的演出不论小生、老生、花脸或是丑脚,几乎清一色由女演员担任,为越剧增添了一份阴柔美。越剧长於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主要有「四工腔」、「尺调腔」和「弦下腔」,又以「尺调腔」最能代表越剧的风格。此外,部分剧目或会运用「二凡」、「流水」、「三五七」等曲调。其主奏乐器为鼓板、越胡,并辅以中胡、大胡、琵琶、扬琴、大三弦、笛等乐器。此外,亦使用部分西洋乐器,如大提琴、单簧管等。

      早期剧目多取材於「落地唱书」,并从其他剧种中移植。1942年後,从事越剧改革者编演了约二百个新剧目,开始使用完整的剧本,剧情内容有《西厢记》、《情天恨》、《杜十娘》等爱情、婚姻的悲剧,或是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与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之後,也整理改编《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传统剧目,并编创历史剧和移植传统剧。此外,还新编《春香传》、《火椰村》等反映朝鲜、日本、越南生活的剧目。着名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等。

      台湾光复之後,越剧随军队的撤退而播种於此,如钱飞卿的「越风女子越剧团」(曾改名为「中华越剧团」),最着名的旦角演员为吴燕丽。依据吕诉上的《台湾电影戏剧史》中关於越剧记载:民国39年(1950)军中康乐队有「风虎越剧队」在军中演出,42年(1953)改称「越风剧团」,44年(1955)改为「如意越剧团」,46年(1957)6月又改为「自由越剧团」。另有杨庆余组「凯歌越剧团」(曾改名为「慈光越剧团」)等。民国56年(1967)前後,高谨来到台湾,带来当时可称得上是耳目一新的新风格,被称为改良越剧,为越剧做了番贡献。她在文革之前(约1965年时)离开大陆赴香港,後至台湾,将1950到1960年代越剧在大陆所达到一个发展的新里程,即是编、导、演、舞美的结合,带入台湾,建立起自成一格的「剧院艺术」,可以说高谨所学习的越剧,不再是早期没有准词、演员即兴发挥的「戏班」文化。除「高谨越剧团」的高谨外,「东山越剧团」的严忆苓和「再兴青年越剧团」周弥弥,分别担负起越剧在台湾的发扬与薪传。

      越剧在台湾的发展比其他的地方戏曲(光复後传入者)较受欢迎,观众群不局限於浙江老乡,因为它的口白虽是浙江方言,但接近国语。它的唱腔揉合易学,舞台布景、服饰华丽,表演方式与歌仔戏类似,故在台湾五十余年来,虽然也在式微,但仍能历久不墬。

    参考资料

    1. 中国戏曲查笃撑http://www.rthk.org.hk/chiculture/chiopera/opera_06.htm。
    2. 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银华出版部,1961。
    3. 张亭安〈越剧在台湾的新页〉,《表演艺术》第40期,1996,p19-22。
    4. 莫光华《台湾各类型地方戏曲》,台北:南天书局,1999。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卖酒
下一篇:路遥知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