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马班
2011-12-03 15:36:17   来源:   点击:

    (1948年,中国厦门~1958年,台湾)当代歌仔戏团。前身为改良戏班「新来春」,剧团老板为叶福盛与张一梅夫妻。叶福盛原为国术馆师傅,能教授武打动作、兼能在台上演出丑角,张一梅则为着名旦角演员。大约1940年福建龙溪社会服务处为了加强抗战宣传,将「新来春」改名为「抗建剧团」。对日抗战胜利後两岸歌仔戏迅速复兴起来,1948年叶福盛利用演出淡季之时,重新组成约40人的演出团体来台演出。因抗战已过,叶福盛用「都马乡」之名,将剧团改为「厦门都马歌剧团」,简称「都马班」。

    1949年大陆沦陷、两岸交通阻绝,逼使「都马班」留在台湾歌仔戏界发展,当时内台歌仔戏兴盛,本地剧团演出十分蓬勃。都马班带来邵江海等人改良的「改良调」,在戏班风靡一时,尤其以「杂碎调」最受欢迎,一般台湾戏班及演员都以「都马」为名、称之为「都马调」。其余曲调则依其曲风不同,称为「都马哭」、「都马走路调」、「都马叠」等。1951年左右,叶福盛将越剧《孟丽君》改编为歌仔戏,并吸收越剧的「古装头」扮相,以及越剧演员穿着的高靴、挂子等,推出十本的连台大戏,从此这样的服装扮相造成了歌仔戏界的流行,并以「都马头」、「都马靴」、「都马挂」等名称传扬开来。

    继孟丽君之後,叶福盛又陆续推出《双珠凤》、《唐伯虎》、《刘汉卿》、《八才子》等连台戏,1953年以《毋忘在莒》获得第二届地方戏剧比赛首奖,「都马班」独特的曲调、演出风格已经在歌仔戏界建立名声与地位。

    1954年叶福盛决定将歌仔戏《六才子西厢记》拍摄成电影,由邵罗辉导演、廖良福摄影,但是由於许多技术问题难以克服,放映效果不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也影响都马班的营运。1957年12月,都马班应菲律宾侨领吴金聘之邀,前往菲律宾公演半年。回国之後,许多演员都另谋生路,叶福盛於是将「都马班」解散。

    「都马班」着名的演员除了张一梅之外,还包括都马明珠、陈春梅、高八治、丁顺谦、泰山等人,大部分都进入一般台湾歌仔戏班演出,并将「杂碎调」教授台湾歌仔戏演员。其中丁顺谦、陈春梅夫妻应聘在汶莱教授歌仔戏长达30年,所演出剧目风格也大致遵循了「都马班」的做法,为「都马班」在海外留下另一个重要的传承。

    中文关键字: 都马调 , 杂碎调 , 叶福盛

    延伸阅读

    1. 林鹤宜、蔡欣欣。《光影?历史?人物 歌仔戏老照片》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锺馗之死
下一篇:金莲观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