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生物知识 > 黄斑黑蟋蟀

黄斑黑蟋蟀
2011-12-05 22:09:03   来源:   点击:

    57.黄斑黑蟋蟀 Gryllus bimaculatus DeGeer

    类别:一般种

    别名:黑蟋蟀、乌龙仔、赤羌仔、双斑蟋蟀、双斑蟋、双斑黑蟋蟀、花镜油葫芦、双斑油葫芦

    分类: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

    形态:中大型蟋蟀,雄虫体长21-28公厘,全身体色为黑色。头短圆形,触角鞭状细长,头宽与前胸背板约等宽。翅膀由棕色渐层至黑色,翅膀前端有2个黄斑。雄虫与雌虫翅膀结构不同,雄虫翅膀有明显的涡纹如镜膜,翅脉演化成拨器与弦器,左翅与右翅相互磨擦,产生鸣声;雌虫前翅脉纹直行,并不会发声。雌虫具明显之管状产卵管。

    生态:若虫与成虫常躲於地表的石缝间及植物根部孔隙间。白天若虫与成虫不活动,夜晚来临时,才出来活动。雄虫用前翅磨擦发音,鸣声宏亮,具求偶、警示、领域宣示等作用。雄虫会发出「叽哩、叽哩、叽哩、、、、」等叫声,每一声声音?细小且间隔少,声音宏亮有力。台湾南部的族群数量比北部多,一年约发生四代,常温下卵期10-14天,幼虫有十龄,每龄约6-11天,脱变为成虫需两个半月。成虫寿命1-1.5月。产卵量平均600多粒,雌雄性比约为1:1。目前可以在人为环境条件下,进行大量繁殖,除作为赏玩之宠物外,亦可作为其他脊椎动物的食物来源。

    分布:本种蟋蟀为世界性分布的昆虫,主要分布於亚热带地区,非洲、地中海、中国大陆、东南亚、台湾等地。栖所主要为路边、绿带、都会区街道边、安全岛、校园及公园绿地。

    食饵:成虫与若虫皆杂食性,会啃食叶类或根茎类蔬菜。

    附记:此种即为民间常用来斗蟋蟀的主角。当时节来临时,社区民众扶老携幼到野地间寻找强壮的雄虫,有经验的民众从声音,即可辨别雄虫的健状程度。体色棕色的称赤羌仔,黑色型成虫称为乌龙仔或黑将军。每年7月份保生大帝生日时,台南县新化镇丰荣里大帝宫广场的「蟋蟀竞技锦标赛」,是相当有名的民俗昆虫节庆。

    撰稿者:何健熔

    图片提供:

    资料库连结:www.tesri.gov.tw

    参考资料

    1. 何健熔。2004。华山地区昆虫导览解说手册。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云林县古坑乡公所。云林县。
    2. 许育衔。2004。鸣虫音乐国。大树文化出版社。台北市。
    3. 杨正泽。1987。地栖蟋蟀及栖所保育。台湾省政府农林厅、中华民国环境绿化协会、国立中兴大学昆虫学系。
    4. 杨平世、林芙美。1996。黑蟋蟀之生活史及若虫、成虫之行为观察。台湾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昆虫资源调查手册。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出版。103-111页。台北市。
    5. 杨平世、林芙美。1996。黑蟋蟀之外部形态研究。台湾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昆虫资源调查手册。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出版。93-101页。台北市。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黄天竺鲷
下一篇:黄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