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举
2011-12-02 10:48:12   来源:   点击:

    清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各府、州、厅、县学选出之生员或举人,送进北京的国子监成为贡生。贡生学业修毕後,通过考试授予官职。又称贡士。

    台湾选拔生员之途径分为六种:(一)岁贡,依规定每年台湾府学可选出成绩优异之生员1人,每两年各县学可选出成绩优异之生员1人,送入国子监就读;(二)恩贡,举办的时间不定,皆为皇帝加恩取士,命令地方官员选取生员,送入国子监;(三)拔贡,依例12年一次,各府县学可选拔成绩优异的生员,送入国子监就读;(四)副贡,原来三年一次的乡试定有遗珠之憾,这些人可谓名列「副榜」(台湾自道光辛卯科起,增加「中副榜」一名);(五)优贡,乡试中,各省提督学政可以就上榜举人中选取成绩优秀者,送入国子监就读;(六)例贡,以捐赀方式,买取贡生的头衔。在六种贡举之中,最为人所重者为拔贡与优贡。

    清代台湾自1688年(康熙27年)开始贡士,至1895年(光绪21年)割让日本为止,总共有岁贡生644人、恩贡生200人、拔贡生90人、优贡生6人、副贡生20人。这些透过贡举应入国子监就读的士子,也可以在取得贡生的资格後,依个人意愿决定是否前往国子监就读。若不前往,将来欲任官,仍必须再以生员的资格,参加乡试,乃至会试、殿试。

    中文关键字: 岁贡 , 拔贡 , 恩贡 , 优贡 , 副贡

    参考资料

    1. 林衡道主编。1996。《台湾史》。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2. 罗肇锦。2000。〈清代台湾书院童蒙教本与教学理念〉。《台湾源流》,17:115-128。
    3. 林文龙。1999。〈台湾的科举及相关习俗〉。《社教资料杂志》,248:5-10。

    延伸阅读

    1. 张晋藩、邱远猷。1980。《科举制度史话》。北京:中华书局。
    2. 刘海峰。2005。《科举学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3. 谢浩。1996。《科举论丛》。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4. 李纯蛟。2004。《科举时代的应试教育》。成都:巴蜀书社。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贡丸汤
下一篇: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