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
2011-12-02 10:48:59   来源:   点击:

    1858年後台湾开放允许外商登岸设行经商的港口。共有淡水、鸡笼(今基隆)、安平、打狗(今高雄)四港,清廷并设立海关监管贸易事务。

    台湾位於东亚航线要冲,盛产樟脑,山区产茶,鸡笼富藏煤矿,自19世纪中叶起,引起西方国家之通商兴趣。1858年(咸丰8年)、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後,中国先後与英国、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规定台湾开放口岸通商。1859年福建当局希望通商口岸设在淡水,以其地近大洋,艋舺(今万华)是商贩重镇,可开市设立海关。1861年12月,淡水首先开港,英国於此设领事馆推展贸易。1862年(同治元年)7月18日,淡水设立洋关,清廷派福建候补道区天民负责开关事宜,英国要求淡水一港应包括艋舺、大稻埕。鸡笼在1863年10月,打狗在1864年5月,安平在1865 年1月陆续开关。淡水是本关,其他三口为分关。

    清代海关分常关与洋关,常关管中国商品与船只之进出,洋关(又称新关)管洋货与洋船之进出。设立海关总税务司管理洋关的中外贸易,并於各口岸设税务司,就近管理。1863 年10月 1日,以马威廉(William Maxwell)任淡水关总税务司;各口设有海关监督,监管通商事宜,淡水关的首任监督即区天民。在职权上税务司的上级官员是海关监督,实际运作时,税务司听命於海关总税务司,其中英国籍的赫德(Robert Hart)在1863-1911年任总税务司,对清代中国海关税务影响甚钜。

    台湾开港後,外商可在各口岸合法居住、经商、传教,台湾继荷兰、西班牙时期後再度进入世界贸易体系。於是,洋行纷纷设立,台湾特产茶、樟脑、糖等大量出口,而鸦片、纺织品、金属、煤油、火柴等洋货亦进口,台湾北部逐渐取代南部成为新经济中心。另外,传教士亦热烈展开传教工作,并引进西方文化。因此,开港後台湾与世界的关系较前密切,各口岸迄今仍留有领事馆、洋行等古蹟。

    中文关键字: 常关 , 洋关 , 淡水

    参考资料

    1. 戴宝村。1984。《清季淡水开港之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
    2. 叶振辉。1985。《清季台湾开埠之研究》。台北:标准。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过溪仔遗址
下一篇:邱凤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