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笼港
2011-12-02 10:52:56   来源:   点击:

    台湾北部海岸的重要港口。鸡笼(今基隆)是古地名,约形成於16世纪下半叶;地名起源主要有二说,一是郁永河谓其形似鸡笼而得名,一是日本学者伊能嘉矩主张的鸡笼一语源自台湾北部原住民的自称Ketangana。

    16世纪时,台湾北部海岸系周边海域水手的航行指标,明朝文献中出现地名「鸡笼山」;16世纪末水手们更为频繁地航经北海岸,在诸多港湾中,面积最大、形势最佳的港湾成为泊船地,称「鸡笼港」,是1567年以後明朝福建官方允准的通商港口。1597年西班牙人亦注意此港,1620年代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占领大员(今安平)岛,促使西班牙王国在1626年派兵占领鸡笼港,除了传教,并作为据点,加强马尼拉与明朝中国、日本的贸易。初期与福州间的贸易热络,1628年马尼拉当局规定所有由官方船只自台湾岛运回马尼拉的货物,必须付8%运费与6%进口税;从马尼拉运至鸡笼港的货物,白银抽税2%,货物抽税10%。显示着名的美洲白银亦从马尼拉,经鸡笼,流向福建。

    1629年西班牙人在鸡笼投资20万披索(pesos,西班牙银圆),1930年约有20艘中国帆船载来棉布、丝缎、纱绫和生丝来交易。1630年代鸡笼贸易依旧畅旺,明朝官方不许西班牙人至中国贸易,也不鼓励商人至鸡笼,但货物仍透过正式或走私管道,源源不绝运至鸡笼港。华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当地住民均是鸡笼贸易的参与者,华商除了供应鸡笼、淡水的西班牙驻军各项物资外,亦与当地住民交易。鸡笼港被整合入华商在东亚海域贸易流通网络中。

    在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不论商人或军人均参与商业交易,日本人亦与鸡笼进行贸易。鸡笼住民以鱼、猎物、木料、盐等换取西班牙人的白银;向华商交易金、硫磺、兽皮以及银,自华商取得染制的布和其他饰品。

    但鸡笼贸易存在一些隐忧。如福尔摩沙驻军长官罗美洛(Alonso García Romero)在1633-1635年任职期间,有超过30万披索用来买华商衣物及各种丝物,但仍有大量的丝与货物被运回中国,因为鸡笼的西班牙人缺乏白银购买商品,且水土不服,受到疾病和死亡侵扰,一些西班牙人离开鸡笼,返回马尼拉。

    随着西班牙在东亚势力衰退,1637年马尼拉当局决定减缩鸡笼驻军规模,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鸡笼港逐渐淡出东亚海域的航运体系,1642年荷兰占领鸡笼後,北部台湾的贸易转移至淡水港,鸡笼港之重要性渐减,成为台湾岛沿海船运港口。

    及至清朝,以鸡笼偏远,未设文武官员驻守,仅有水师巡哨。19世纪西洋列强势力在东亚扩张,鸡笼港转趋重要;此港口门宽深,附近有煤矿,又是对外开放的口岸,有鸦片进口,商务急遽发展,进而成为台湾防务的重点港口,改称「基隆」,1885年清法战争(又称中法战争)时主要战场之一。

    中文关键字: 西班牙王国 , 基隆港 , 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 , 清法战争 , 转运港

    英文关键字Kingdom of Spain , Keelung port ,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or VOC , Sino-French War , Transhipment port

    参考资料

    1. 陈宗仁。2005。《鸡笼山与淡水洋:东亚海域与台湾早期史研究》。台北:联经。
    2. 陈宗仁。2007。〈洋务视野下的地理描绘:试析国家图书馆藏晚清「基隆海市图」〉。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3. 康培德。2003。〈十七世纪上半的马赛人〉。《台湾史研究》,10(1):1-32。

    延伸阅读

    1. 曹永和。1979。《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台北:联经。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雾社事件
下一篇:云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