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子
2011-12-02 10:53:37   来源:   点击:

    清代台湾社会风俗之一。养子起源於中国以男子继承父祖的祭祀制度,种类主要有二。一是过房子或过继子,即收养同宗之子。过房常立「过房字」,收取少许的乳哺银,以补偿赠嗣者。二是螟蛉子,又称乞子,即收养异姓之子,以卖子形式进行,订立「卖子字」契约。唐律规定养子必须由同宗选立,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已有异姓养子之风,其後由移民引入台湾。

    台湾因拓垦荒地需要劳力,或急难时需人扶持,社会上盛行多子多福气的观念。甚至已有亲子,仍收养他人之子。相对之下,贫穷无力扶养小孩者,被迫出卖亲子做为他人养子。养子之风,也衍生一些社会问题,如养父死後,经常发生继承纠纷。

    女性之养子,则是养女或养媳。清代中叶以後,台湾社会特别盛行养媳之风。养媳(媳妇仔)之年幼者,称童养媳。社会上因重男轻女,或因家境清寒,初生女婴有被溺死、丢弃或送人收养的习惯。另一方面,因婚姻重聘,为减轻儿子未来娶妻的负担,或为避免婆媳问题,或为分担家庭劳务,因而收养他人之女,风气颇盛。

    养媳又分「有头对」、「无头对」两种。有头对是指收养者为养媳预选丈夫,大多是与其亲生儿子结婚。无头对是指没有预定的婚配对象,通常是收养者自己无子,收养养媳以协助家务,未来可以招婿继承宗祧。无头对的养媳,可能终生未婚,可能被养家贩卖,或逼迫为娼。收养养媳,需立「养媳字」契约,并依养媳的年龄、容貌以及有无头对,由收养者支付若干聘金。养媳大多早婚,易遭童伴嘲笑,往往造成男女互相厌弃现象,婚姻不协的例子颇多。

    中文关键字: 过房子 , 螟蛉子 , 童养媳 , 溺婴

    参考资料

    1. 卓意雯。1993。《清代台湾妇女生活》。台北:自立晚报社。
    2.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编。1905。《台湾私法第二卷》。台北: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3. 台湾惯习研究会原着,王世庆、黄连财、陈锦荣编译。1984。《台湾惯习记事第壹卷下》。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延伸阅读

    1. 曾秋美。1998。《台湾媳妇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
    2. 庄英章。〈族谱与童养媳婚研究:头份陈家的例子〉。收於《第三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
    3. 陈其南。1990。《家族与社会》。台北:联经。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颜国年
下一篇:马太鞍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