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
2011-12-02 10:53:50   来源:   点击:

    17世纪台湾北部的原住民族群。马赛做为一群人或某些相关村落的指称,始於17世纪荷兰人对今大台北地区的户口调查表。荷兰人以「散布在从Quimaury到St.Jago的Bassajos人村落」的描述,指称这群住在北海岸到东北角的原住民;其中,Bassajos(又作Basaij)译作「马赛」或「巴赛」,相关村落有Cajpary(又作Taparri,即金包里社,分布於今台北县金山乡、万里乡)、Quimaurie(大鸡笼社,分布於今基隆市和平岛、大沙湾沿岸)与St. Jago(三貂社,今台北县贡寮乡)。

    由於马赛人昔日的分布地点,多能找到具有物质文化遗存的考古遗址,亦与金属器时代的十三行文化旧社类型有所衔接与对应。这群擅长贸易,以海为路,深具海洋性格的人,是台湾早期历史中相当有特色的原住民族,而在学术研究中被视为狭义或真正的马赛人。

    在学术讨论上,从兰阳平原到从花莲立雾溪口,另有一群在地理上断续分布、可以指称为广义马赛人的原住民族,此即哆罗满人或哆罗美远人;相应的史前文化,则是十三行文化的普洛湾类型。西班牙文献在提到这些散居於Cabalan(噶玛兰,今宜兰)、Toroboan(哆罗满)地区的人群时,指出他们有各自的语言,但都会讲马赛语。因此,广义的马赛人并非文化类型的接近或种族、血缘的相关,而是共同使用马赛语;北海岸马赛与广义马赛之间,即因马赛语的扩张,而使两个人群产生连结。

    马赛人的三貂社,是历史文献中动态最清晰的旧社之一。在历次调查中,三貂社都达80-90户、超过300人;但它不是大型的单一聚落,而是以聚落群的状态,分布在今双溪下游到河口,及部分海岸地带。

    在西班牙文献里,大鸡笼社有4-5个村落,约600人,多是手工匠,常被形容具有狡滑、讥刺的性情。天主教道明会士耶士基贝(Jacinto Esquivel)指出:这群人不耕种,像游牧民族或生理人(Sangleys,即生意人),游走於村落和村落之间,为村人修理房子、弓箭和手斧,而在产米的村落采买米、玉米做为食物。此外,他们还以渔猎、制盐等维生,不像其他从事种植的原住民。

    北海岸的金包里社也有2-3个村落,其中一个村落(可能在今野柳一带)的住民往往像海盗一般打劫受难的船只,以致西班牙人称当地为「恶魔角」。金包里人的活动范围,甚至远达台北盆地的淡水河岸,并在当地控制了部分硫磺矿。1654年的「淡水与其附近村社及鸡笼岛略图」(Kaartje van Tamsuy en omleggende dorpen, zoo mede het eilandje Kelang,今作「大台北古地图」)和户口表,可见Taparri在淡水地区的存在;清初郁永河的《裨海纪游》也记有:「金包里是淡水小社,亦产硫,人性巧智」,都是明证。

    中文关键字: 马赛 , 巴赛 , 三貂 , 大鸡笼 , 金包里

    英文关键字Basay , Basai , St. Jago , Quimaurie , Taparri

    参考资料

    1. 翁佳音。1999。〈近世初期北部台湾的贸易与原住民〉。收於《台湾商业传统论文集》。黄富三、翁佳音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2. 詹素娟。1998。〈Sanasai传说圈的族群历史图像〉。收於《平埔族群的区域研究论文集》。刘益昌、潘英海编。南投:台湾省文委员会。
    3. 康培德。2003。〈十七世纪上半的马赛人〉。《台湾史研究》,10(1):1-32。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高天成
下一篇:冯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