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知识 > 《民俗曲艺》

《民俗曲艺》
2011-12-03 16:02:10   来源:   点击:

    (1980年,台湾台北大稻埕~)台湾第一本由大学生参与的子弟戏团所发行,以报导、研究地方曲艺为主的刊物。1979年9月由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地方戏剧研究社以报纸型式发行,1980年11月改由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接办并改为杂志型刊物,仍由地方戏剧研究社成员编辑。

    1975年,邱坤良应中国文化学院戏剧系中国戏剧组主任俞大纲之邀,开课教授「地方戏曲研究」,同时担任学生社团「地方戏剧研究社」的指导老师。俞大纲认为传统戏曲起源於民间,不断鼓励学生到民间剧团做田野考察。为了使学生亲身体会民间戏剧活动的本质与社会文化功能,俞大纲与邱坤良带领地方戏剧研究社学生前往台北大稻埕的「灵安社」拜会社长施合郑,希望灵安社收学生为子弟,传授北管。灵安社成立於1869年(同治8年),主要由大稻埕聚落各行各业移民组成,配合霞海城隍的祭典筹办活动。中国文化学院学生的加入,受到施合郑社长及社员们大力地支援与资助,学生们也从参与中感受到民间戏曲的社会力与重要性。

    1979年9月,基於为地方曲艺活动发挥报导与传播的力量,中国文化学院地方戏剧研究社出版报纸型的月刊《民俗曲艺》。创刊号〈我们的话〉提到:「我们不愿这些流行长久的传统曲艺在现实社会灰飞烟灭,…它的文化与娱乐价值仍应随着人们的生活前进,作为欢娱民间的表演,不单单是存放於博物馆的文物资料而已。」期盼以「这份小型刊物,贡献给演员朋友,以及所有关心民俗曲艺人士,作为共同研究,讨论的园地,希望藉着大家的力量,使民间曲艺呈现新风貌」。

    《民俗曲艺》发行11期後,由1980年成立的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接手,在同年11月改版为《民俗曲艺》杂志。施合郑担任创会董事长及荣誉发行人,邱坤良担任总干事及总编辑,以法人机构持续支持地方戏曲研究社学生至灵安社学习北管,到各地参与演出;并以《民俗曲艺》杂志继续报导各地民间曲艺活动,刊载学者专家的研究与评论,致力於民俗文化的保存、研究与发扬。

    1989年,王秋桂教授接任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总干事暨《民俗曲艺》总编辑。1990年基金会及《民俗曲艺》举办创立十周年研讨会,根据李亦园院士会中提出的建议,《民俗曲艺》的研究地域扩展到中国大陆,增加探讨宗教、仪式与戏剧的关系,使研究视野拓展为跨领域、跨学科的文化现象研究。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王秋桂因个人研究计画关系,促成基金会与其他学术机构合办多场大型学术研讨会。2002年3月起,《民俗曲艺》改为季刊,由不同领域的编辑委员轮流筹画、主编专题,徵求国内外稿件,并以国际学术期刊标准建立严谨的编审流程,在传统戏曲、曲艺、音乐、民俗、宗教、仪式等领域出版许多具有特色的专辑。2005年起,《民俗曲艺》陆续获国内外资料库收录,包括:「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Taiwan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TSSCI)」、「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 RILM),也获得法国第七大学班文干(Jacques Pimpaneau)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荣誉教授欧大年 (Daniel Overmyer) 教授,荷兰汉学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教授等国际汉学家的称赞。2010年并获得国科会艺术学门评比为「特优期刊」。《民俗曲艺》不仅留下台湾戏曲与民俗活动演变的记录,也已成为台湾戏曲研究重要的学术期刊。

    中文关键字: 期刊 , 仪式 , 戏曲 , 民俗 , 施合郑

    英文关键字journal , ritual , theatre , folklore , Shih Ho-Cheng

    参考资料

    1. 邱坤良。1980。《野台高歌》。台北:皇冠出版社。
    2. 《民俗曲艺》(报纸型式)。第1-11期。1979年9月-1980年6月。
    3. 《民俗曲艺》(杂志型式)。第1期。1980年11月。
    4. 《民俗曲艺》(杂志型式)。第71期「创刊1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5月。 《民俗曲艺》期刊。第137期。2002年9月。
    5. 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http://www.shihhochengfoundation.org/。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地方戏剧杂志》
下一篇:一一拟尔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