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剧
2011-12-03 20:00:02   来源:   点击:

    兴起於1930年代,原是日治时期台湾地方青年团的业余戏剧演出,後被日本政府赋予「地方娱乐自给自足」的使命,於全台各地积极展开青年剧运动,其後又成为战争宣传的工具,直至太平洋战争结束为止。

    青年剧最初是由地方青年组成青年团,以练习「国语」为目的,举办类似校园学艺会短剧的业余演出。中日战争爆发後,台湾总督小林跻造推行「皇民化运动」,对民间的戏剧活动进行严格的检查,原本最受大众欢迎的歌仔戏与布袋戏,一夕之间顿失立足之地,新剧团体虽然争相出现,但是活动范围有限;农村普遍缺乏娱乐的现象遂成为官方与民间都极度关注的问题。此时的青年剧活动因应皇民化政策,已逐渐负担起地方政令宣导工作,如「纳税宣传剧」、「防谍剧」和各式各样的皇民化宣传剧等。

    1941年间,日本内地风行的「素人演剧运动」,也刺激了台湾当局对青年剧活动意义的思考。素人演剧运动是日本近卫内阁新体制下「地方文化运动」的一环,其目的在於谋求戏剧活动与集团生活的紧密结合,并将原本戏剧所拥有的祭典性特质加以复兴;质言之,是一种着眼於激发民间生产力的生活运动。

    1941年初,全台共计有一千六百多个青年团体,桃园的「双叶会」即是其中之一。同年7月,皇民奉公会中央本部娱乐委员会成立,将青年剧运动列为其主要事业,目的在於促进青年剧与地方事务的互动,企图使地方达到娱乐的自给化,以期在不久的将来,每十个青年团中就有一团具有上演青年剧的能力,从而能在其所属乡镇进行巡回性演出。在此前提下,青年剧的「娱乐性」被大大提升,强调必须高於皇民剧的政治性。虽然是以确立地方文化和健全娱乐自给化为名推及全岛,然而却不脱「皇民链成」以及「军国主义宣传」的内容。在娱乐委员会指导下,全岛各地以地方青年团为中心,陆续举办「青年剧竞演会」或「青年剧指导者讲习会」等活动,这类讲习会活动的举办时间往往长达一周,授课内容除了「皇民链成」一类精神教育外,还安排「导演论」、「剧本论」、「演技论」、「扮装术」等近代剧场专业课程,可见娱乐委员会企图透过青年剧运动,使台湾近代新剧运动出现更为「在地化」和「普遍化」的可能。

    1942年7月间,青年剧运动相关业务转由皇民奉公会中央本部甫成立的文化部负责,至1943年9月再改隶台湾戏剧最高统制机关「台湾演剧协会」。这段期间里,全岛性的青年剧事务可说是由松居桃楼与竹内治二人负责统筹。松居桃楼为日本中央派至台湾戏剧界的指导者,企图藉青年剧运动达成其「大东亚演剧」的理想。1943年4月30日,松居桃楼筹组的「艺能文化研究会」在《兴南新闻》社全力奥援下成立,招募了18名男会员与14名女会员,预计推出「内地」的「国民演剧」得奖作品〈赤道〉,有意让此剧成为台湾「真正的新剧」示范作品,也当作是其「大东亚演剧」志业的初步实践。〈赤道〉一剧强调的是个人坚守岗位的「灭私奉公」精神、为国奉献的荣誉感以及遭遇挫折後再度站起的战斗意志。全剧共四幕五场,於7月下旬演出;公演後的回响跟宣传期的大张旗鼓相比有极大落差,尤其松居桃楼与竹内治的导演能力更是受到莫大的质疑,所谓「示范真正的新剧」的意图经实践後宣告失败,但却达到了向观众鼓吹战争精神、宣传南进思想的用意。台湾青年剧运动就在松居桃楼领导下,逐渐向右倾斜,终至彻底成为官方宣传战争的工具,直至太平洋战争结束为止。

    参考资料

    1.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台湾「厚生演剧研究会」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硕士论文,2002年1月。
    2. 石婉舜《林抟秋》,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2003年7月。
    3. http://taipedia.cca.gov.tw/Dict/DispText.aspx?id=1756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雷亨利
下一篇:青年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