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知识 > 青年剧展

青年剧展
2011-12-03 20:00:19   来源:   点击:

    一九六○年代,电视、电影等新式媒体兴起,一些资深话剧工作者逐渐退出舞台,投入电视、电影的表演与制作,多出的舞台空间使爱好戏剧的青年学生得以发挥,他们开始在校内组织话剧社团,对内、对外公演的次数渐多。另一方面,自国外考察归国的李曼瑰,有监於当时戏剧与青年脱节,为振兴戏剧活动,遂提倡大专青年剧运,以提高非戏剧科系的大专院校学生的戏剧参与,於是举办每年一度的「青年剧展」和「世界剧展」。在李曼瑰的推波助澜下,院校青年在台湾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参与度与影响力。

    第一届青年剧展始於1967年4月1日至19日,之後每年大多固定於11、12月间举行,演出地点多在国立艺术馆(今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演出单位主要是各大专院校话剧社或设有戏剧相关科系的学校,每次平均有十个左右的学校,各校平均每次演出约二到三场。这些演出多半由学生担任导演工作,偶尔则是戏剧老师下场导戏、学生实习。刚开始都是北部的学校参加,1970年起推广至台中的大专院校,1972年再推广至高雄,统计约有北部的东吴大学、政治大学、师范大学、淡江文理学院(今淡江大学)、台湾大学、国立艺专(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中国市政专校(今中国科技大学)、世界新专(今世新大学)、淡水工商专校(今真理大学)、辅仁大学、中兴大学法商学院、中原理工学院、省立台北护专(今国立台北护理学院)、东南工专(今东南技术学院)等14校,中部的中国医药学院(今中国医药大学)、静宜文理学院(今静宜大学)、逢甲工商学院(今逢甲大学)、中兴大学文学院,以及南部的高雄师范学院(今高雄师范大学)等。自1976年以後,该剧展便多在上半年举行,也有些学校把校庆公演、毕业公演或话剧社公演冠上「青年剧展」的名称。

    由李曼瑰所领导的「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和「中国戏剧艺术中心」,每年除了提供青年剧展演出的剧本外,也补助参加剧展演出者的制作经费,提供人力和物力的支援,并颁发话剧金鼎奖以鼓励成绩优良者。自1967至1973年,共举办戏剧训练班18次,受训人员、一般青年和大专学生约三百人。在多方的鼓励与推动下,吸引了许多学校踊跃参加,有时甚至有一校推出两出多幕剧参加竞赛,如1977年第11届剧展,国立艺专影剧科便分别由日、夜间部推出《风雨故人来》和《父母心》参赛。

    青年剧展的演出,都是以中文演出国人自创的剧本。原本设立用意为藉由剧展的举办,激励青年从事编剧的创作,演出自己的作品,同时培植编剧人才,与提高青年戏剧演出的参与度;然而,实际上参加单位多演出国内剧作家所创作的中文剧本,有些题材已过於陈腐,其中也不乏反共抗俄剧与政治宣传剧。常被演出的剧本如:《风雨故人来》、《青青草原》(以上为张永祥编剧)、《父母心》、《赤子心》、《锦绣年华》(以上为丁衣编剧)、《翡翠镯》(许希哲编剧)等。直到最後几届,才逐渐有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新创剧本加入演出。

    1975年李曼瑰逝世後,青年剧展逐渐式微,1984年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消失後,青年剧展也跟着停办。于善禄归纳青年剧展每况愈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演出场地缺乏与档期紧密,使得所有的设计因陋就简,难有创新的剧场实验出现;二、参演单位同质性过高,社会剧团无机会参赛,而这些参加学校也多集中在大台北地区,每年演出单位都差不多,参加剧展成为学校的例行公事;三、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後便进入社会工作,无补於戏剧人才的断层与流失;四、缺乏新创剧本,仍停留在以对白和表现语言为主的剧本上,表现形式无法突破。青年剧展停办後,继之而起的是改由教育部所主办的全国大专院校话剧比赛。

    参考资料

    1. 于善禄《变与不变:一九七○年代台湾现代戏剧研究》,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研究所理论组硕士论文,1996年6月。
    2. 李皇良《李曼瑰》,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2003年7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青年剧
下一篇:青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