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荷西时期总论

荷西时期总论
2011-12-02 10:44:48   来源:   点击:

    1624年荷兰人在明朝大军的威胁下,撤离其所占领约两年的澎湖,来到明帝国版图外的台湾,当时的葡萄牙人及其他的欧洲人称她为「福尔摩沙(Formosa)」岛,西班牙人则以「艾尔摩莎(Hermosa)」称之,皆为「美丽」岛之意。

    在1624年荷兰人入据大员(今台南)後不久,1626年西班牙人亦派遣一舰队自台湾东岸北上占领鸡笼(今基隆),自此台湾岛上首次出现南北两个政权分治的局势。荷、西一方面是以台湾为据点,发展与中国及日本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借助华人及原住民的力量进行岛内探勘与拓展。相较之下,荷兰人在克服原住民叛变及日本移民主权争议等问题後,呈现先衰後盛的殖民统治成果,西班牙人则是在菲律宾总督更迭、政教斗争及对台殖民经营不善等问题,而呈先盛後衰之势。

    1642年日益茁壮的荷兰人率军击败据守鸡笼的西班牙人,成为台湾全岛名义上的唯一统治政权,直到1662年2月在郑成功大军围攻9个月後,开城投降,结束其在台湾38年的统治。

    一、荷兰在台湾的统治

    16世纪中叶的荷兰,本是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Felipe II)名下属地之一的低地国(荷兰与比利时等地),後因宗教及经济上等问题与西王有所冲突,起而反对西班牙的统治。1580年菲力普二世兼领葡萄牙国王後,原经营欧洲各港口经贸的荷兰人,无法再经由葡萄牙取得亚洲商品,於是组成「公司」进行亚洲经贸活动。自1596年起曾有数个荷兰公司船队驶抵东亚,後在1602年整合成「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缩写VOC)」,其最高权力者为17人董事会,在荷兰政府的特许下,它拥有军事、外交、司法及行政上的诸多权力。

    在荷兰人在东亚寻找商机的初期,除袭击葡、西在东亚的殖民据点外,并积极寻找可设立商馆的据点,如1604年韦麻郎(Wijbrant van Waerwijck)据有澎湖,企图打开与中国贸易的大门,但遭沈有容谕令而撤离。荷兰人在中国寻求据点的企图受挫,但却先後在安汶、雅加达及日本平户等地设立商馆。1619年担任总督一职的顾恩(Jan Pietersz Coen,又译昆恩),其强势与积极的作为使得公司的拓展蒸蒸日上,1621年顾恩将印尼的雅加达定为总部,改名为巴达维亚(Batavia)。

    1622年在总督顾恩指示下,雷尔生(Cornelis Reyersen)率舰拟夺取葡人据有的澳门。战争结果出乎意料,荷兰人大败,伤亡惨重,因此转往澎湖,随即修筑要塞,作为在中国海域的据点,在与明朝谈判近两年後,彼此皆未获得满意的结果。1624年接任雷尔生的宋克(Martinus Sonck)面对明朝大军威胁,决定接受海商李旦的建议,转往被华人称为「北港」的台湾西南沿海。

    当时的大员港只是台湾本岛外的一处海岸沙洲,荷兰人在北线尾构筑城堡设立据点,初命名为Oranje,1627年因总督顾恩之命,更名为热兰遮城(Zeelandia,今安平古堡之前身)。後由於外来人口增加等问题,而在对岸本岛之赤嵌另筑一城,以普罗民遮命名之。日後荷兰人在台湾的整体殖民拓展,大致上是以热兰遮城及周边的市镇,作为对外贸易及军事据点,本岛上的普罗民遮作为行政中心,管理华人的移民与农垦等事务。

    荷兰人在殖民初期,最苦恼的是日本人在台贸易是否需缴税的问题。日人自认为早於荷人来台,而质疑荷人在大员所拥有的任何权力,之後双方发生严重冲突,日本长崎代官末次平藏之代理人滨田弥兵卫,将荷兰长官讷茨(Pieter Nuyts,又译纳兹、奴易兹)等人挟持至日本。为此荷兰人在日本的商馆一度遭到关闭,纳兹还一度被送往日本囚禁,最後因日本德川幕府采取锁国策略,此一有关荷、日之间大员主权的争议方告终止。另一方面,在几经波折後,与郑芝龙所掌控的福建海外贸易亦达成可互利的共识而趋稳定。

    至於内部的问题,最难处理的是如何让原住民臣服於公司的统治。荷人最早有所接触的原住民番社为新港社、目加溜湾社、萧壠社、麻豆社四大社,但关系亦并非良好,如1628年新港社卷入滨田弥兵卫事件,1629年甚至发生麻豆社伏杀荷方60名士兵的事件。後公司采用合纵连横的策略,如与新港、萧壠社结盟对抗麻豆社,陆续地迫使其它地区原住民臣服,而荷据台湾史上最悲惨的一页,莫过於1636年小琉球原住民惨遭荷人灭族一事。1642年在北台湾西班牙人投降後,荷人之力量几已环绕至全岛,1644年长官卡隆(Francois Caron)将地方集会(landdag)制度化後,逐渐建立起荷人在台统治的威信,而原住民反抗公司的行动虽有趋缓之势,但仍有零星反抗事件。

    荷兰人经营台湾,除了转口贸易的利润外,另一方面便是来自税收。1640年代起荷人将名为「贌(pacht)」的承包税收制度引进台湾,将屠宰、酿酒及渔捞等税承包给数人徵收。1642年後更将原住民地区进行划分,将各区域内的买卖交易权公开招标获取收益,得标者几乎皆是华人,这些高价得标者为转嫁成本,转而剥削原住民来获取利润。华人移民每年须向荷方缴交人头税,华人原本人数不多,但在荷人鼓励来台农垦及1640年代起中国发生内部动乱,导致移民来台人口大增,此一税收便成为荷人在台主要税收的来源,而荷方不断开徵新税,终至1652年引发郭怀一揭竿反抗的事件。

    1650年代起在台的荷人,面对福建对岸郑成功的兴起逐渐感受到压力,而荷方在东亚海域捕捉郑家商船之举,使得仰赖海外贸易之利以筹军饷对抗清军的郑成功,感到诸多的不满,且1651年起郑成功强调其父郑芝龙对魍港(今台南北门一带)华人渔民拥有收税权力等事,更使得双方利益时有冲突,而郑成功大军即将来袭的谣传亦在大员一带流传。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曾多次向巴达维亚总督要求增援,1661年前来增援的大军,并未见郑军来袭,认为此消息纯属空穴来风,乃返回巴达维亚,不久,大员的荷方哨兵望见郑成功的舰队出现在海平面上,荷人在国姓爷大军围城近十个月後,交出热兰遮城城钥撤离台湾,结束荷兰人在台殖民38年的历史。

    二、西班牙在台湾的统治

    1571年西班牙人以马尼拉作为殖民首府後,最初并未重视台湾岛的战略价值,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意图经台湾南侵吕宋,西班牙人才有据台的计画。不久丰臣秀吉去世,双方紧张关系趋缓,征台计画亦被人遗忘,直到17世纪初荷兰人来到东亚後,面对荷兰人的扩张,征台的提议才再度开始被讨论。

    1624年荷兰人据有大员後,往来菲律宾及台湾海峡海域掠夺中国商船,导致仰赖中国商品的马尼拉陷入经济窘困中。1626年为对荷兰人进行反击,菲督西尔巴(Fernando de Silva)派遣远征军,悄然从台湾东岸北上航抵鸡笼,见该港湾条件良好且航往福建及日本相当便利,便将当时定居在社寮岛(今和平岛)上的Taparri原住民驱离,5月16日首任长官巴尔得斯(Antonio Carre?o de Valdés)带领西班牙人举行天主教仪式宣告占领,将鸡笼港命名为至圣三位一体(Santisima Trinidad)港,而将构筑中的城堡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城(San Salvador),後来此一名词更成为和平岛上市镇与此小岛的名称。

    1627年由於马尼拉的补给船迟迟未抵鸡笼,苦於粮食不足的西班牙长官,在获知淡水地区盛产稻米後,派遣一队西班牙士兵至淡水,希与当地圭柔(Senar)社原住民缔结盟约及运回粮米,却遭原住民首领与其他聚落原住民的埋伏,导致西班牙人遇袭伤亡惨重。长官随即组成远征军前往淡水进行报复行动,又见该地有丰沛的稻米,约於1628年初开始构筑城塞,名为圣?道明哥(Santo Domingo)。

    西班牙人以鸡笼及淡水为据点,前往大台北盆地及东台湾的宜兰及花莲等地进行军事征讨行动,大台北盆地内的原住民如北投(Quipatao)、里族(Lichoco)及武朥湾(Pulauan)等社皆臣服於西班牙旗帜之下;但事实上,西班牙人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是相当薄弱,并无法有效压制原住民的不满情绪,如淡水的圭柔社原住民便曾发生过数次叛变,导致西班牙人以木材构筑之圣?道明哥惨遭原住民纵火焚毁。

    鸡笼与淡水港在16世纪时是周边海域水手的航行指标。西班牙人据有鸡笼港後,所需的补给品、武器弹药等以及购买中国商品的白银,皆由来自马尼拉的补给船运抵此港,称为「马尼拉补给(socorros de Manila)」。西班牙人希望藉由白银吸引华人来鸡笼交易,初期由於资金充足,的确有相当多的华人携运商品前来。但後来马尼拉的补给并未运来白银,导致华人苦等一年,仍无法收回赊借给西班牙人的货款,最後导致鸡笼港商誉不佳,少有商船愿意来此交易而没落。

    淡水港在西班牙占领前,便有华人、日本人进行走私贸易或与原住民交易土产,华商常以布料等物交换北投社原住民所开采的硫磺,由於交易量颇大,西班牙人一度企图将之收为专卖,但後来似未施行。在1637年西班牙人撤离淡水後,为逼使华人前往鸡笼港贸易,常派船至淡水巡逻。1642年荷兰人据有北台湾後,便将对外贸易重心转至淡水,淡水港成为北台湾最重要的经贸港口。

    自西班牙人据有北台湾後,荷兰人数次派舰前往淡水及鸡笼进行伺候活动,在西班牙菲律宾总督大批缩减在台兵力放弃淡水据点後,荷人觉得机不可失,於1641年派遣船舰前往鸡笼招降西班牙驻军,未果;第二年组成更大的远征舰队攻打该城,西班牙人於8月24日开城投降,结束在北台湾16年的统治。

    三、活跃於台湾舞台的华人

    在16世纪起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及荷兰人陆续来到东亚,来自中国大陆沿海的华人亦扬帆於东亚海域上,或是往来各海域掠夺商货,或是与西方人进行亦敌亦友的竞合关系,或是穿梭於台湾原住民聚落与田野之间为西方殖民者效力,在台湾诸多的港口如魍港、笨港一带,皆可见其身影。

    林道乾为广东潮州惠来人,相传曾被明朝都督俞大猷追击,经澎湖逃往东番(即台湾),但据明朝文献所载系逃往今柬埔寨;另一名同属潮州饶平出身的林凤,1574年遭明军追击,逃往已有华人前往捕鱼的魍港後,又转往吕宋进攻马尼拉,遭西班牙人击退,辗转逃回澎湖,骚扰闽粤一带,1576年再遭胡守仁击败溃逃,未知所终。

    自16世纪华人积极从事东亚海贸往来海疆起,最活跃者莫过於郑芝龙,不仅接收李旦、颜思齐之势力,1628年更接受明朝招安成为水师游击,陆续击败李魁奇、锺斌及刘香等海上新兴势力,成为中国南方海域的强权,并为後来郑成功的崛起奠下基业。

    此外亦有替西方殖民者效力的华人,如荷人在台殖民初期由巴达维亚来台经商的苏鸣岗,以及从事农垦後於1640年因船难过世的同安商人林亨万。曾担任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通事、贌商的何斌,在其担任公司与郑成功之中间人时,与郑成功交好,後因被控侵吞公款及财务纠纷遭公司解职及罚款,1660年潜逃赴厦门力说郑成功攻台。

    四、荷西宣教活动

    西班牙及荷兰来台宣教的神职人员由於深入原住民的社群,远较城堡内的官员们更了解原住民的生活习性与文化,所写下的相关报告,更成为今日研究原住民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

    西班牙人占领北台湾後,道明会的神父开始在台传教,并随着西班牙士兵在北台湾与东台湾的拓展与探勘,足迹到达淡水、大台北盆地、三貂(今日贡寮)及宜兰等地,在西班牙人据台的16年间,约有4000名台湾原住民受洗皈依成为教徒。

    道明会神父中以马地内斯(Bartolomé Martínez)及耶士基贝(Jacinto Esquivel)的成就最为显着,马地内斯在马尼拉学会华语与华人友好,曾因遇风漂至台湾,力主占有台湾,在1626年随远征军一同来台;耶士基贝与北台湾原住民接触甚深,曾以淡水语撰写天主教教义及淡水语词汇字典,今已失传,所写的另两份报告,是研究北台湾早期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

    荷兰人直到1627年公司方派遣荷兰改革宗教会之神职人员来台对原住民宣教,後来由於在南台湾的拓殖相当成功,因此宣教工作亦相当顺利,以台南为据点分别向南边的高雄、屏东及北方的虎尾、二林一带宣教;据有北台湾後,应原住民的要求,於1655年派遣神职人员前往宣教。

    荷兰人在台湾宣教约35年,除以新港语及虎尾壠语编译教义书外,并设立学校教导原住民孩童学习荷语及文字书写,影响极为深远。来台传教的神职人员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为荷兰人在台宣教的奠基者,撰有新港社风土民情的报告;韩布鲁克(Anthonius Hambroeck,又译亨布鲁克、范堡)於1648年在麻豆社传教,1661年当郑成功攻打台湾,占领普罗民遮城时,他与妻子、女儿被俘,後被郑成功派至热兰遮城内劝说荷兰人投降,趁机鼓励荷兰人坚守到底,最後因煽动原住民叛变,遭郑成功处斩。

    五、荷西史料

    荷、西时期史料皆储藏於海外的档案馆,且是荷兰文、西班牙文或葡萄牙文所撰写,因此直到日治时期方有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史学科村上直次郎教授等人有计划地进行收集整理与翻译之工作,战後此一传承由学者曹永和所继续。

    荷兰在台时期,最重要的莫过於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所留下的史料,主要是收藏在荷兰海牙国家档案馆中,近年来在台湾与荷兰的研究者努力下陆续出版《热兰遮城日志(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并由旅荷的学者江树生译成中文,另有翁佳音、林伟盛、韩家宝(比利时籍)、郑维中等进行相关史料之译着工作。

    西班牙在台的史料的发掘整理编译开展较晚,西班牙学者鲍晓鸥在曹永和支持下,进行相关史料的搜集与英译工作,後出版二大册之《西班牙在台史料(Spaniards in Taiwan1582-1682)》,另台湾研究者方真真、李毓中等人亦进行了相关的史料调查中译工作,目前已有若干成果出版。

    西拉雅族在荷兰人的教导下学会使用罗马拼音字的书写,其後将此能力运用在与华人签订的契约文书上,1933年日本学者村上直次郎首先将其所搜集到的古契约以《新港文书》为名出版。

    六、国际关系

    总部设於伦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於1600年获得官方的特许从事亚洲地区贸易活动,英国曾经为了对抗西班牙的霸权,与荷兰结成盟友,因此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东亚发展初期,亦曾与荷兰人共组舰队打击西班牙人及葡萄牙人。後来在面对亚洲贸易的巨额利润时,甚至彼此反目,1623年发生荷兰总督顾恩以意图谋反为由,杀害安汶的十余名英国人的惨案。

    遭此挫败之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其经营重心转移至印度和波斯,仅留1603年最早建立的万丹商馆。1670年再度由万丹商馆派员前来台湾与郑经签署贸易协定,随着郑经势力在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式微,英国东印度公司意图拓展东亚贸易的企图再度破灭,直到18世纪後方有新的转变。

    中文关键字: 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 , 《热兰遮城日志》 , 萨尔瓦多城 , 《荷西在台史料》

    英文关键字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 , The Daily Records of Fort Zeelandia , Fort San Salvador , Spanish archives about Taiwan

    参考资料

    1. José María Alvarez着,李毓中、吴孟真译着。2006。《西班牙人在台湾》。台北: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 Borao,Jose Eugenio着,李毓中译。1994。〈有关台湾的西班牙史料〉。《台湾风物》,45(3):174-188。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莫那鲁道
下一篇:草屯大埔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