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2011-12-03 09:12:09   来源:   点击:

    传统民俗节日。农历7月7日晚上,相传天上的牛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因此民间有观星、乞巧等活动。牛郎织女故事起源甚早,可能在中国先秦已经形成,《诗经?小雅?大东》已记载这两个星座,东汉古诗十九首也有〈迢迢牵牛星〉,刻画牛郎织女离别相思的情意。完整故事最早见於梁代宗檩《荆楚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後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经过後人不断附会渲染,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在中国古代,七属阳数,因此7月7日本就是个特殊的日子,有各种传说与习俗;成为节日的专称,大约从晋代开始,当时已有观星祈愿的习俗,流传到南朝,则形成穿针、乞巧的习俗。唐以後又形成向牛郎织女祈求婚姻美满的习俗。至今各地七夕乞巧的内容,大抵都是观星、乞巧、祈祝姻缘等。

    台湾的七夕习俗,也有观星、乞巧,也可能受到福建南部一带的影响,有魁星会、拜七娘妈、做十六岁等活动。1897年(光绪23年)刊行的《安平县杂记》:「七月七日,名曰七夕,人间多备瓜菓糕饼以供织女,称为七娘妈。有子年十六者,必於是年买纸糊彩亭一座,名曰七娘亭。」战後编修的《台湾省通志稿》:「七月七日,传为魁星诞辰,士子多於是日为魁星会,置酒欢饮。」、「妇女糊五色纸为彩亭,祀织女。入夜,陈瓜菓针线於庭,祝牛女双星,曰乞巧,亦谓七星娘。」,现在台湾民间拜七娘妈的物品,大多是蔴油鸡酒、油饭、香粉、香水、鲜花(以鸡冠花和圆仔花为代表)、针线、镜子、金纸(七娘妈衣)等。家有满16岁者,就另备纸紮的七娘妈亭,在祭拜之後,由孩童钻过七娘妈亭下,代表出「婆姐间」,长大成人的意思;然後连同金纸一同焚烧。

    随着时代演进,这些旧俗一度沉寂。大约自1980年代开始,七夕又被称为「情人节」;这可能来自於向牛郎织女祈祝姻缘的习俗,经过商业活动大力鼓吹,形成新的节庆文化。而拜七娘妈、做十六岁等习俗,也在1990年代起重新获得重视,官方与民间都视为重要的民俗庆典,例如2007年宜兰县曾举办「宜兰七夕情人节」活动;台南市更有盛大的「府城七夕国际艺术节」,与日本仙台、京都等地文化交流,一同举办各类艺文活动,并加强「做十六岁」习俗,形成台南地方的观光特色。

    中文关键字: 牛郎织女 , 乞巧 , 做十六岁 , 台南

    英文关键字cowboy and spinster-maid , praying for skills , 16 years-old ceremony , Tainan

    参考资料

    1. 林熊祥、李腾岳编修。1955。《台湾省通志稿》:16-17。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2. 吴瀛涛。1977。《台湾民俗》:18。台北。众文图书。
    3. 洪淑苓。1988。《牛郎织女研究》:237-271。台北。学生书局。
    4. 陈柏州、简如邠。2004。〈府城七夕国际艺术节〉:128-131。《台湾的地方新节庆》。台北。远足文化。
    5. 2007宜兰七夕情人节。2008年2月2日读取。 http://www.lanyangnet.com.tw/celebrate/valaentine/。
    6. 2007府城七夕16岁艺术节。2008年2月2日读取。 http://2007tn16.tncity.tw/#top

    延伸阅读

    1. 刘还月。1991。《台湾的岁节祭祀》。自立晚报。
    2. 杨玉君。1995。《七夕》。「中国节日丛书」5。台北。文建会。
    3. 李秀娥。2004。《台湾民俗节庆》。台中。晨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神下降
下一篇:大小六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