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2011-12-03 09:14:58   来源:   点击:

    七月最盛大的祭典,无疑是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中元普度其实是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的结合。魏晋以来佛道融和成为民间信仰,将神佛混为一体乃民间信仰的普遍现象。道教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为下元,乃水官解厄日,三位神明民间合称为「三界公」,其地位仅次於玉皇大帝。

    佛教的盂兰盆会是根据「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故事演绎而成。据传目连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後被打入地狱受刑,目连盛饭供养,不料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焰,後释迦牟尼佛教其罗列百味供飨十方僧众,目连依指示於七月十五作盂兰盆,置物盆中普施僧众贫民,终於救出其母脱离饿鬼界。孤魂野鬼的祭祀是基於悲悯之情盂兰盆会普施众僧的仪式,後来演化成普度饿鬼的习俗,再与道教中元地官赦罪信仰融合,就形成中元普度。对象也变成孤魂野鬼。

    台湾的普度分为公普和私普,公普是地方寺庙举行法会,聘请僧侣或道士作法施放焰口、普度孤魂野鬼。私普是指各行各业自行协调一天聚集普度,而民间在自家门口摆设祭品进行祭仪,则称为家普。公普形式接近佛教盂兰盆会,私普祭典则是道教中元节的形式。中元普度的对象是孤魂野鬼,因此仪式也与一般祭典不同,普度时供桌须摆设在门外,不可「请鬼入厝宅」,桌下放置一盆清水,盆上覆盖毛巾,并备发梳、镜子、春仔花、白粉等供好兄弟梳妆打扮。中元普度祭品之丰盛为所有年节之冠,祭礼时间也最长。

    中元普度基本上是为了抚慰亡灵祈求平安,它出自对无主孤魂的怜悯之心和对鬼魂的怖栗之情。从民间对普度的慎重,显现台湾民众对孤魂野鬼的同情心和恐惧感。

    一般而言,关鬼门的日期是在农历八月初一子时。而基隆地区则在初一下午才关鬼门。孤魂野鬼在人间享受一个月奉祀之後,在八月初一以前必须回到阴曹地府,接受地藏王管制。八月初一奉祀孤魂野鬼、无主骨骸的阴庙便会象徵性地将栅门关闭,表示封闭鬼门关。至此,整个七月祭鬼的活动完全结束。

    在关鬼门之後,为了防止孤魂野鬼「逾假不归」,因此要举行「跳锺馗送孤」,所谓「送孤」亦即送走孤魂野鬼之意。七月鬼祭先礼後兵跳锺馗,通常用在祭煞仪式,是台湾民间最普遍的驱鬼仪式。民间俗信锺馗是鬼王,具有镇压鬼魂的法力。但管理众鬼的却是佛教地藏王菩萨,由此可见民间信仰中佛道融合分工的思想,也表现台湾民众对孤魂野鬼那种先怀柔後强硬的态度。

    七月的鬼祭,基本上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惠及众鬼的思想,至於鬼魂是否存在?七月是否为鬼月?其实并不重要,在台湾中元祭中所呈现的悲天悯人、普及鬼魂的爱心,及缅怀垦荒先烈的情怀,才是七月中元祭真正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林茂贤,《台湾民俗记事》,1999.11,p.17~p.18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好兄弟(老大公)
下一篇:婴儿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