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
2011-12-03 09:37:56   来源:   点击:

    (黄帝年代,中国~)踢毽子是从古代军中游戏「蹴踘」演变而来,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而且在中国历代中颇为流行,沿袭至今。

    毽子的特点踢毽子为何会历久不衰并广受欢迎,主要此运动有以下特点:

    1.不受人、时、地、气候限制。

    2.运动量适中,安全较无危险性。

    3.材料易取便宜,花式变化多。

    4.可辅助足球、舞蹈等运动。

    5.医学上,对下肢有矫治功能。

    6.符合国民小学体育标准。

    毽子制作材料不同,可分下列六种:

    1.纸毽:用棉、塑胶和玻璃纸,边缘剪条状,中包一枚铜币。

    2.布毽:由布制作,作法如纸毽。

    3.绒线毽:用绒线织成一块,中包铜币,交叉打结。

    4.瓶盖毽:瓶盖中放小螺丝帽,并将瓶盖边向内鎚扁,插上毛。

    5.塑胶毽:用铁模以软质塑胶而成。

    6.绒布键盘鸡毛毽:正统的毽子,作法─瓶盖毽。

    毽子拿法、踢毽部位及准备姿势:

    1.毽子拿法:毽子应放掌上,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掉在地上,应以中、食二指夹毛管拿起来。

    2.踢毽部位:一般是用脚尖、脚面、脚的内外侧中心点和脚根来踢。

    踢毽子方法可分为「小武」与「大武」:

    小武动作有踢,拐,膝,踶,豆,蹬。

    大武动作有勾,跳,跷,跪,踩,剪,蹦,扣。

    (1)踢:这是「小武」第一种踢法,也是基本动作之一。踢时,左脚着地,支持身体重量,右脚由内弯向上踢,手臂自然摆动,眼睛注视毽子,着点在右脚内侧面上。由单脚踢演变的花式有:踢对、堆宝塔、悬踢、悬踢对。十字经:一手心,二手背,三酒盅,四佛手,五牙筷,六拳头,七上肩,八上脸,九穿针,十摇头(摇头狮子)手上。

    (2)拐:这是与「踢」相反的一个动作,也是「小武」基本踢法之一。拐时,一脚着地支持体重,一脚向外拐向上踢,着点─外侧面上。

    里外拐:先踢一个单脚踢,再踢一个拐。

    悬拐踢:踢法与拐相同,惟踢起毽子的脚,不着地,再继续踢下去。

    拐对儿:左右脚交换踢,也就是左踢一个拐儿,跟着再右踢拐儿。

    八仙过海:先从右脚开始单脚踢,再右拐;接下去换左脚单脚踢,再左拐,此四种动作做完,必须再连下去,左单脚踢,再右拐;接下去换右单脚踢,再左拐;上项八种动作,必须每一动作依序连续而作,不可紊乱或中断,否则不算。做时可边做边唱:「里拐、外拐、神仙、过海」。

    (3)膝:膝时,一脚支持体重,用另一脚的膝盖向上弹,毽子着点在膝上。弹时,毽子不可高,继续时,脚尖着地,便再踢时能迅速上弹。可分:悬和尚、和尚对儿、和尚下山、悬和尚下山、双和尚下山。

    (4)踶:以足背踢起毽子。踶时,膝盖弯曲,小腿垂直,足尖向前,毽子的着点比下面所要介绍的「豆」着点稍向後一点,但用力的方法则不相同,豆儿是用足尖的弹力,提儿则是膝向上的拉力。

    悬提儿:一脚踢起毽子,不着地在继续踢。

    蹈对儿:左右角交换踢。

    (5)豆:以足尖的弹力,将毽子踢起,踢时一脚着地支持体重,膝盖挺直,足尖向上弹,毽子着点鞋头上。

    悬豆:一脚着地支持体重,一脚不要着地踢起毽子,再连续踢下去,如毽子踢出去方向偏差,着地脚可跳起去接,使毽子不掉落。

    豆对:左右两脚交换踢。

    画符:这是一个由「豆儿」演变而成的方式。其里外及悬踢的变化,分为四种:

    (6)蹬:一脚支持体重,一脚利用接物原理,而使毽子平稳落在鞋面上,当脚面接触毽盘时,要顺势而下,减去毽子下落力量,将毽子接住。

    悬蹬:先做一个蹬,然後脚不着地,悬空再做一个蹬,如此连续的做下去,称之谓悬蹬。

    蹬对:左右脚交换做。

    花蹬:这是一个由蹬演变的花式,分为四种。里花蹬、外花蹬、里踢花蹬、外踢花蹬、左右里花蹬、左右外花蹬、左右里踢花蹬、左右外踢花蹬、悬里花蹬、悬外花蹬、悬里踢花蹬、悬外踢花蹬。

    (7)勾:这是大武的第一种踢法。勾时,一脚在前,一脚在後,前脚不离地支持大部份体重,後脚向上弯曲,弯踢时,鞋底要尽量向上,也就是鞋帮要尽量往里勾,如此,毽子上升的方向,才能垂直,踢的数目才会增加,同时踢时要注意身体向前倾,毽子着点於後脚的内鞋帮上。  

    参考资料

    1. http://tw.wrs.yahoo.com/_ylt=A3eg8qLhfg5LFp8AUN5r1gt.;_ylu=X3oDMTByNHJlbG03BHNlYwNzcgRwb3MDMgRjb2xvA3R3MQR2dGlkAw--/SIG=12kfl2o72/EXP=1259327585/**http%3a//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index%3fqid=1305091101906
    2. http%3a//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index%3fqid=1305091101906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棉花糖
下一篇:有借人死,无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