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2011-12-03 09:41:43   来源:   点击:

    廿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民俗节庆之一,大约在国历4月5日前後。

    做为节气的清明,时间落在太阳到达黄经15度,原意指此时中国北方春暖花开,大地空气清新,景色明澈。然而台湾地处亚热带,清明时分气候较不稳定,气象谚语「清明谷雨,寒死老虎母」,就生动的指出偶发的寒流强度。因为清明时春雨充沛,也是标志农作的重要时机,谚语「清明芋,谷雨姜」,说明此时是适宜种芋头的时节。

    民俗上的清明节,蕴藏着上巳及寒食的精神。上巳节在农历3月3日,是古时暮春祓禊的日子。祓禊是一种在水边进行的除灾仪式,通常也配合使用驱邪植物。因为仪式的时空是在春光明媚的郊外,连带发展出春游、青年男女社交的气氛,这种习俗後来衍化成清明踏青。随着踏青,又有「踏百草」的习俗形成。「踏百草」应是「斗百草」的前身,趁春游时采集各种植物,然後三三两两进行斗百草之戏,互相竞赛看谁采到的植物种类较多、较珍奇。

    寒食节在冬至後105日,约当清明前後一日。相传是纪念中国春秋时期清官介子推遭焚身而死的日子,此日禁火,家家寒食。当天不开火煮食外,寒食节在唐代已经有上墓的习俗,但因寒食及清明的日期只差一天,春游及扫墓的习俗融合,出城拜扫祖坟的人也趁机春游、野餐,清明逐渐吸收上巳节及寒食节两个节日的习俗,并进而取代之。

    连横《台湾通史》记载清领时期的台湾清明习俗:「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人谓之三日节,祀祖祭墓。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谓之尝墓;尝,春祭也。祭以饽饼,治牲醴,挂纸钱,归乃食之。饽饼以面爲衣,内裹蔬菜,炸油者谓之春饼。尝墓之礼,富贵家岁一行之,常人则两、三年一行。妇孺归时,各插榕枝於髻,以祓不祥。」妇孺插榕枝的习俗,也称为「插青」,是踏百草的一种形式,此俗已失传。饽饼就是「润饼」,或称「拭饼」,以薄面饼包裹各色春蔬,有古时食春饼「春到人间一卷之」的遗风,是中南部较常见的清明食俗。另一种清明食俗是「草仔粿」,草仔粿是以煮过的鼠麴草切细後,和入糯米团,再包上菜脯米(乾萝卜丝)或是花生、咸菜等内馅。客家人则以艾草入糯米团,称为「艾粄」。因为艾粄是扫墓时用的,也称为「墓粄」,客家人认为清明节吃了艾粄,夏天就不会生脓疮。草仔粿所使用的鼠麴草及艾草,可趁清明时节扫墓、春游时顺便采集。不管是润饼或草仔粿,都具有事先准备、冷食的特色,可视为踏百草及寒食的遗风。

    中文关键字: 扫墓 , 踏青 , 清明粿

    参考资料

    1. 韩良露。2007。〈润饼的故事〉。《联合报》,E7版,联合副刊,3月29日。
    2. 简荣聪。2000。〈台湾清明节的源流与礼俗〉。《台湾月刊》,208:4-8。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洗江、净港
下一篇:滚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