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2011-12-03 09:49:12   来源:   点击:

    农历5月5日,为传统民俗节庆之一。

    大多数人认为端午起源自纪念投汨罗江的中国古人屈原,然而在屈原之前,5月5日就已经被视为恶日,是个有特殊禁忌的日子;战国时期的民俗认为5月是恶月,5日是恶日,5月5日出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恶日的信仰可能源自与夏至相关的阴阳观念,根据中国古代以阴阳为原则的宇宙观,夏至当天日照达到最长,阳气盛极,万物茂盛,但相对的阴气也悄悄萌发。阴阳相争的结果,使得夏至成为一个危机四伏的日子。又因为夏至时值干支纪历的午月,约在魏晋之後,干支纪日逐渐改成数字纪日,午月午日固定成为5月5日,端午及夏至的习俗因此便有许多相通之处,晋人周处《风土记》:「俗重五日,与夏至同」。针对这个恶日的信仰,在汉代时已经发展出一些固定的行事来反制。《大戴礼》:「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礼记?夏小正》说明此日蓄兰的目的是要「蠲除毒气」,《四民月令》:「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从这些记载看来,5月5日的行事主要在藉着沐浴、配戴来保护人身不受毒、瘟侵害,确保人命的平安及延续。

    屈原的传说直至南北朝时期,才在长江中游的荆、楚等地成为端午起源的传说。原意为调和体内阴阳之气的粽子,被解释为祭拜屈原的供品,而龙舟竞渡则成为拯救屈原的行动。

    台湾俗称端午为「五日节」,俗谚「未食五日节粽,破裘仔毋甘放」,说明端午介於春夏之交,乍晴乍雨、天气不稳定的情形。端午前梅雨季的湿凉,以及端午後入夏的闷热,使这段时间成为容易感染疫病的季节。在古人的认知中,把它视为邪祟的影响,也与传统的恶日信仰理念相通,端午便成为一个集中进行禳毒袪瘟仪式的日子。

    台湾的端午,除吃粽子、划龙舟外,还有各种应用驱邪植物的习俗。例如挂在门上的菖蒲、艾草,因菖蒲形似剑,艾草叶如旗,被视为战胜疫毒的象徵。儿童配戴里面装有驱邪植物(如檀香)的香包,除了辟邪也可驱虫,因为入夏後活跃的虫蛇也是端午禳除的对象。

    端午禳除的习俗因为源自於夏至,所以当天的午时被认为是阳气最盛的时候,配合充沛能量所汲取的午时水,台俗认为可以解热、治病、强身,加入驱邪植物药浴更被视为有保健效果,俗话「午时水啉一喙,较赢补药食三年」。端午又有立蛋的习俗,也是因为午时阳气最盛,此时最容易将蛋立起(其实只要全神贯注,任何时间也都可将蛋竖起)。传说能成功立蛋的人,未来一年都会好运。也有人趁午时以白术及雄黄燎在炭炉上,再以烟薰房子各个角落来驱避蚊虫。

    端午的能量,还被用来运用在民俗医疗上。传统中医的丸药,有许多都以端午为最适宜修合的时机,当天子时至日出之间采集100种草药研制成丸,称为百草丹,被视为具有解毒的功效。

    随时代演进,端午的避邪目的已渐渐被具体的避疫所取代, 2003年春夏之际的SARS疫情,就使那一年端午避邪驱疫的习俗(如取午时水)受到格外的重视,各种新的驱疫秘方陆续推出。由此可见,即使生活形态有所改变,端午所诉求的禳毒保健精神,仍然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

    中文关键字: 恶日 , 驱邪植物 , 夏至 , 午时水

    参考资料

    1. 黄石。1963。《端午礼俗史》,香港:泰兴书局。
    2. 美容。2003。〈台湾「五日节」民俗及其意义的流变:兼吁订端午节为「药草节」〉。《台湾文献》,54(2):33-48。
    3. 李丰楙。2000。〈端午节民俗活动〉。《传统艺术》,7:26-31。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糊圆仔丁
下一篇:竹(斗)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