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
2011-12-03 14:13:09   来源:   点击:

    指驱除邪恶力量的信仰行为,又称「避邪」、「厌胜」,民间俗称「出煞」。趋吉避凶是传统汉民族民俗文化的普遍心理,人们基於求生存的本能,在获得基本的温饱、繁衍之余,一方面对於危害生命发展的因素,都会企图加以辟除,另一方面祈求获得有益於生命延续、族群发展的助力。传统汉民族的民间信仰,在面对宇宙中的人、事、物时,不管是人际关系系统、自然关系系统或超自然关系系统,最终追求的是一种「均衡与和谐」的健康理想状态。在面对超自然世界时,则源於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超自然界之间的和谐。为了维持人与自然及超自然的和谐均衡,更为维持人间社会的安定与秩序、因应追求平安吉祥的信仰心理需求,民间便发展出一套驱邪纳福的文化传统。

    为了应付生命中不可知因素带来的伤害,早期人类除了寄托於神灵崇拜,希望获得庇佑而避灾致福外,以各种仪式性或巫术方法来达到驱除邪祟所可能加之於人的伤害,也是常见的行为。前者是向神灵祈求吉祥、福气等各种利益,是一种主动的「祈福」行为,後者则是利用仪式或巫术手段,驱除可能的危害,属於被动的「禳灾」行为,也构成丰富的辟邪文化。因此辟邪文化既是以辟除邪恶为目的,所衍生出来的种种信仰与行为,也成为维持和谐秩序,并满足信仰心理需求的民间信仰文化。

    辟邪文化也可说是古代巫术文化的遗留,主要可分为辟邪仪式与辟邪物,两者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辟邪仪式是指透过特定的「法术」过程,运用以手势为主的肢体动作、音乐、唱腔、咒语、器物、水火等所发挥的「力量」,来达到驱邪制煞的作用;如民间在婚礼、迎神庙会中常见的过火仪式,以及新居、新庙落成後所举行的押送土煞仪式等。或是加诸物品之上,使之能发挥辟邪的功能,即一般通称的「辟邪物」。传统的辟邪物是根据巫术中「以物克物」的原理,利用力量大的物体来克制邪恶,企图利用辟邪物在本质上的效力或符号图像所象徵的力量,来达到驱邪制煞的目的。常见的辟邪符号如八卦、七星、水、火、符文,甚至是神像与神兽纹样等。而品类众多的辟邪物又可依其功能区分为四大类型:(一)聚落、庙宇、民宅等空间辟邪物,如石敢当、八卦牌、兽牌;(二)新春、端午等岁时辟邪物,如桃符(春联)、香包;(三)护身辟邪物,如护身符、絭牌;(四)各种法器等仪式辟邪物,如令牌、法尺等。

    中文关键字: 避邪 , 厌胜 , 出煞 , 驱邪 , 制煞

    英文关键字exorcising evil forces , suppressing evil , expelling malefic influences , exorcising evil spirits , controlling malefic forces

    参考资料

    1. *何培夫。1986。〈民俗避邪物小考〉。《台南文化》,(新)22:93-102。
    2. *董芳苑。1988。《台湾民宅门楣八卦守护功能的研究》。台北:稻乡出版社。
    3. *周荣杰。1989。〈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厌胜物〉。《高雄文献》,28/29:51-91。
    4. *吕理政。1992。《传统信仰与现代社会》。台北:稻乡出版社。
    5. *谢宗荣编。2004。《驱邪纳福:辟邪文物与文化图像》。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踢尿桶
下一篇:送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