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2011-12-03 14:17:27   来源:   点击:

    农历9月9日。中国古人以双数为阴,单数为阳,因月日重九而得名。魏文帝曹丕写给锺繇的书信中,曾解释重九的意义:「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於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早在汉代初年,宫廷里便有在重九当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习俗「以祈长寿」。

    重阳登高的典故,始见於梁朝吴均《续齐谐记》,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按照费长房的指示,在9月9日设法让家人消灾避厄,於是当天全家人「绦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当桓景家人傍晚返回家园,发现家中牲畜尽皆暴死,庆幸躲过一劫。不论这个故事真实与否,家族团聚与登高宴饮,是重阳节庆的两项重要元素;菊花与茱萸则为当令应景的花卉酒饮与植物。

    乾隆初年郑大枢在〈风物吟〉的组诗中有描写台湾重阳节各种应景的习俗:「囊萸载酒啖槟榔,处处登高屐齿忙。黄菊正开秋未老,满天纸鹞竞飞扬。」可见当时重阳的活动名目众多,并且老少咸宜。1696年(康熙35年)高拱乾编纂《台湾府志》,指出每遇重阳节令,士大夫往往举行载酒登高之会。并且因为「台地菊花早开」,所以当时就有商人特地来台购买运返大陆,再以原价的数倍卖出,赚取丰厚的利润。当时台湾的儒生在重阳节当天有杀取狗头祭祀魁星的习俗,狗肉则「生徒聚啖,欢饮竟日」。

    放纸鹞(风筝)的活动在传统中国通常是在春日清明之际举行,不过由於台湾9月时会吹起称为「九降」的东北季风,适宜放风筝,因此在清初便成为台湾重阳节的一项特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便记载台湾民间在重阳节时「竞放纸鸢,如内地春月」。台湾俗语有「九月九,风吹满天哮」,正是描写竞放风筝的盛况。成书於1759年(乾隆24年)的《澎湖纪略》也详细描写澎湖重阳节施放的各色风筝,包括人物、鸶凤,以及「河图八卦」之类,晚上更系上小灯笼,沿线乘风而上,「恍如明星熠燿」,彼此相赛,以高下为胜负。

    家族於重阳团聚,同时也会举行供牲祭祖的活动。日治时期出版的《安平县杂记》曾描写民间在重阳时节以麻糍、甘蔗和柿子来祭祖与祀神。至今台湾漳州移民的祭祖往往不在清明,而在重阳。不少客家族群也有重阳祭祖的习俗,其中以头份东庄里的祭祖活动最为盛大。族人清晨就群集於氏姓公厅,由族长主持祭祖典礼。

    今日以西历为主的星期假日成为日常节奏的基调,过去重阳时乡里学塾放假一天的安排早已取消,士人已无雅兴载酒登高,儿童也无暇三五成群以风筝斗胜。由於「九」与「久」同音,而重九的传统习俗中确有祈寿之举,1966年在中国老人福利协会的建议下,政府明令重阳节为「老人节」,官方往往安排赠礼或宴请等敬老活动,自此士人与儿童退下重阳节的舞台,老人跃登成制式的主角。

    中文关键字: 风吹(风筝) , 祭祖 , 老人节

    英文关键字kite , ancestral worship , Festival for the Elders

    参考资料

    1. (清)黄叔璥。1965。《台海使槎录﹙八卷﹚》。「丛书集成简编」797。台北:台湾商务。
    2. (清)胡建伟纂修。1966。《澎湖纪略》。「中国方志丛书台湾地区」第17号。台北:成文。
    3. (清)高拱乾。1987。《台湾府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2。台北:大通。
    4. 台湾节庆。2009年6月22读取。http://www.gio.gov.tw/info/festival_c/99/99.htm。
    5. 跨文化艺术交流协会。2009年6月22读取。http://www.iov.org.tw/taiwanculture08.asp。
    6.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节庆之美。2009年6月22读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达悟族靠背石
下一篇:达悟族丁字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