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气拳
2011-12-03 14:25:14   来源:   点击:

    是一种灵动、入神的状态,类似於气功的自发功。但自发功多使用於强调气功、练武色彩的团体组织,灵气拳则多於宗教团体里做为宗教实践的一环,并不属於特定之团体所独有。目前为止未有任何宗教团体或人士针对灵气拳予以有系统的论述,采用家族类似性的界定有助於理解它。

    根据实践者的主观叙述,灵气拳可视为广义的入神状态,和台湾宗教现象的起乩、扶鸾、自发功等宗教行为相似,这是基於宗教经验为基础之类型界定。以脉络和功能分析,起乩与扶鸾多发生於宗教活动或相关场域,扮演人神的中介是其主要角色和功能;灵气拳与自发功则可同属民俗医疗,藉由可能是内在或外在的超越力量疗癒人体,一般认为对於腰酸背痛、失眠、高血压、胃肠疾病、紧张性头痛有助益。

    若从外显的动作来看,灵气拳和自发功会摆动身体、四肢,具有舞蹈或武艺的艺术表演元素,动作也会视不同神灵降身而有所不同,这和某些场合里乩童必须挥舞武器以传达宗教意义或表达宗教情绪类似,唯不同处在於灵气拳或自发功并不使用任何器械。

    目前灵气拳在台湾社会的发展尚属热络,一些会灵山的宫坛、慈惠堂等民间信仰团体,某些新兴宗教团体及部分佛教团体,常有灵气拳的修练活动,及少数鸾堂组织将灵气拳运用於仪式里做为扶鸾前行活动,算是深具台湾民间信仰特色的一种普遍宗教行为。

    参见「会灵山」

    中文关键字: 灵动 , 入神 , 自发功 , 宗教行为

    英文关键字spiritual activation , trance , spontaneous qi cultivation , religious behavior

    参考资料

    1. 丁仁杰。2005。〈会灵山现象的社会学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间信仰的转化与再连结〉。《台湾宗教研究》, 4(2):57-111。
    2. 吕一中。2003。〈「会灵山」运动兴起及其对民间宗教之影响〉。《台湾宗教学会通讯》,7。
    3. 郑志明。2004。〈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宗教论述专辑:民间信仰与神坛篇》,6。台北:内政部。
    4. 全国宗教博览会。2009年4月30日读取。http://www.godfair.org.tw/。
    5. http://www.ewbus.org/wumin/index456.html。2009年4月30日未读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关渡咸鸭蛋
下一篇:离缘(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