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民族知识 > 养生医疗总论

养生医疗总论
2011-12-03 14:28:25   来源:   点击:

    「养生医疗」包括「养生」与「医疗」两个领域,分别涵盖「养生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医疗的理论与实践」。不过这两个领域的主要精神都在养生,因此医疗的部分,主要是指以养生原理为基础的医疗,如果称为「养生性医疗」,有别於以生物医学为病因论的医疗,或者以预防医学的角度来看养生及其相关医疗,则可以更符合本篇精神。无论如何,本项目既隶属「宗教与民俗」范畴内,自然不以生物医学的标准来看待本篇所讨论的医疗,且为了简化名称,故迳以「养生医疗」名之。

    本篇所讨论内容以1998-2008年,台湾所见的「养生医疗」为范围,包含在台湾发明,以及从中国,或从世界其他地方传播至台湾,且有广大群众信仰实行者。

    基於以上的养生医疗观与时空条件,本篇探讨的内容大分为二大类:(一)「具宗教性质的养生医疗」,如灵媒、灵疗、安胎、收惊、祭解、天人炁功、灵气拳、法轮功等。(二)「非宗教性质的养生医疗」,如丹道、内丹功、外丹功、达摩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导引、甩手功、九九神功、长生学、自发功、刮痧、拔罐、按摩、食疗、断食疗法、尿疗、香功、刀疗、中医养生、生机疗法、芳香疗法、另类疗法、催眠疗法、表达艺术治疗等。

    上述二大类别并非绝对精准的区分,这是由於宗教本身具有「扩散」(diffuse)的作用,可以渗入任何领域,使任何养生医疗方式都可能具备宗教意义,或服务於宗教目的。另外,从养生医疗之为一种实践方法来说,它可以是一种单纯的生物或生理操作技术,也可以包含仪式性的动作、玄秘的观想、请神驱魔的行为,因而使得养生医疗沾染宗教色彩。本篇的两大分类系以台湾社会所见的多数表现为原则而做的归属。

    做为专有名词的「养生」,是华人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或称为摄生、导生、遵生、卫生、保生等,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缓衰老、增加寿命。

    以现代的医学专业术语来看,「养生」和「保健」不同,後者指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措施;「养生」也和「医疗」不同,後者指对人体进行生物学的解剖了解,而实施符合科学观点的有效治疗。事实上,华人养生学范围,狭义的指寿命之学,偏重於「养形」或「养命」;广义的包括人生修养,涵盖「养神」或「养性」。由於这样的特质,故而「养生」内容,在中国古典书籍中,不仅是医家所论,更散见於诸子百家着作,其中不独涉及修身养性,甚至治国理家与宗教的观念。

    华人文化的「养生」学,从其涉及的生活领域来谈,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运动等;并且有种种俾益身心的锻链方法可运用,包括吐纳(呼吸)、导引(气功)、按摩、药物、饮食,乃至丹道、周天运转、辟谷、胎息。用今天的话来说,它是强调合乎情理的生活方式、自身的免疫抗衰潜能,利用呼吸、饮食、方药补品、运动、安静等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种养生学有顺应自然的特性,其基本理论在於中医,而中医养生学的体系建立在阴阳五行、气一元论、天人相应、脏腑经络等理论上,主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气血通调、和调脏腑、养气保精、扶正祛邪、治病求本、谨慎起居。它是属於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之综合调理原则与方法。

    华人的养生学说,肇始於中国春秋战国之际,历各朝代迭有兴革。从主张的家派来谈,可分为道、儒、佛、医、仙等。

    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少思寡虑、返璞归真。儒家崇尚道德,主张仁者寿,以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论语?乡党》)等饮食原则。佛家注意息心静坐以及五戒、十戒、菩萨戒等节制酒色财食的慾念。以上诸家的养生是从其哲学性教义而产生的修身养生原则,而医家是就身体结构而立论,因而取各家之长,而在防治疾病上,创立了一整套精气神、经络、穴道理论的养生医疗学说。至於仙家,同儒、佛、道,皆注重身、心,或形、神修养,但也网罗医家学术,唯其成就不止在做一个长寿之人,更在成仙,其理论与方法也较具有宗教性质。

    除正宗家法的养生医疗外,民间俗信亦流传许多实践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带有神秘或宗教性质的养生医疗。这些可能不被文字化的教义与谨严的理论根据所承认,然而却是常民大众使用的经验,为当地社群孕育出来的医疗观念与行为。这种现象,世界各民族都有,而各种疾病、医治以及强身的理论与方法,正如同华人之养生医疗,都反映各团体在环境、文化、历史方面的特点。

    壹、具宗教性质的养生医疗

    在医疗的人类学里,病因可以区分为自然论(如体内不均衡、细菌)与超自然论(如鬼、恶灵,或巫师)。所谓「具宗教性质的养生医疗」,是与後者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医疗体系或习称的主流医疗体系与它的区别,可以说是「自然」相对於「超自然」的区别。可是自思想的价值而言,它却受到「理性」相对於「迷信」的贬抑类比。

    持平而言,所有治疗系统都可对付某些疾病,而且有些治疗方法优於其他。然而,两个系统很难相比;从一个系统评估另一系统,更难免於自是其是的本位立场。这种曾经自以为是而後来修正的态度,如西方医学曾经怀疑经脉穴位的存在,且不信任针灸疗法,但现在西医已有方法解释经脉穴位,且证明它是处理许多病痛的有效方法。

    实际上,西方医学在17世纪以前,与其他地方的医学并没有多大不同,也是「幼稚的」自然医学与「迷信的」宗教医学。始自17世纪理性主义,讲求逻辑实证,西方才脱离神本思想,拒绝接受超自然的制裁。西方的医术研究历经解剖发展到实验生理、控制病理,建立了疾病在科学仪器下之可观察、可操纵的细菌感染、器官异常、基因改变等病因论,且能以人为方法有效处理,才与非西方医学有绝大分野。

    当代人谈到宗教的养生医疗,往往受到生物医学的质疑,甚至挑战。这个问题,其实是宗教与理性之间的哲学问题,而不止是医疗理论与方式的问题。在西方传统下,理性被当作人性(humanity)的定义特徵。如13世纪义大利哲学家阿奎纳(Saint Thomas Aquinas)遵从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主张人有推理能力,而动物没有。在达尔文(Charles Darwin)後,人的理性被认为是演化结果,社会演化被说成是一种更深思熟虑与有效的心智发展,而宗教与巫术,则是令人怀疑的。

    如果我们对宗教的了解不限定在其智识(intellectual)面向,而注意宗教实践里的情绪与美学,我们会发现宗教的宇宙观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而宗教医疗也自有它本身的逻辑性与整合性,更遑论其实际效果时而代替或弥补生物医疗之不足或缺失。

    当今的多数学者仍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区别「知识」与「信仰」。那些基於推理和感官经验,能明确界定为真实而实际者,被称为「知识」,如生物医学,否则为「信仰」,如巫医,而且知识被认为优於信仰。这样的认定,其实是很地方性的(具有西方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独特性),并不具备普遍的意义,更没有对於宗教的深入了解。因而随同生物科学而指责宗教性的养生医疗,可以说是只看到医疗发展的生理效果,而忽略人的身心灵多重面向、个人与社会一体、自然与超自然无别的整体文化意义。

    贰、非宗教性质的养生医疗

    察考健康照顾体系,可包括观念(对健康与疾病之分野与定义、对疾病之认知、对疾病之命名、对疾病之分类、对疾病之病因解释)与行为(诊断、治疗方式、预防方法)。这本来是各族群都具备的一个文化机制,然而近代科学的发展,却使得西方的医疗体系成为主流,而其他则被贬为非主流或名为「民俗」、「另类」(alternative)。本篇中的「非宗教性质的养生医疗」,多属於这种「非(西医)常规」的养生医疗。

    回顾台湾的医疗历史,先是存在着传统中国医疗和民俗医疗体系。西方医疗体系约於19世纪,随基督教长老教会传教士来台,於日治时期蓬勃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继续受到欧美影响。有趣的是,无论现代欧美生物医学如何权威,被称为「主流」或「正统」,都无法完全取代民俗的养生医疗,使得当今之世,西医的、生物学的、科学的主张,与所谓的「民俗」和「另类」养生医疗并存。

    然而主流与非主流,或正统与非正统的判断,只是政治、经济影响的结果,并不是依据医疗能力与效果所区分出来的类别。所以,台湾社会医疗体系至今仍呈现多元,除了西方医学外,传统中医、民俗医疗(包括台湾的与非台湾的),亦有其理论、行为系统和功能,包括对生病的认知、解释、命名、分类、治疗、预防与医疗的训练方式。

    1990年代末期,台湾流行着许多新传入的民俗疗法,部分仍以华人养生观念的经脉、气血为基本原理,另有许多出於对生物医学不满的民俗医疗,它们有许多名称,如非常规疗法、另类疗法、补充疗法、同类疗法、自然疗法、整合疗法等。在此为了叙说方便,暂且总名为「另类」养生医疗。「另类」之於「正统」,犹如「民俗」之於「西医」。本篇所谓的「另类」,包括数种相近的观念与实践,例如「同类(顺势)」、「自然」、「整体」、「身心合一」、「身心灵合一」。它们是针对於西方的生物性医学基础与对抗性治疗方法而有区别。

    在理解「民俗」与「另类」疗法起源与特性之前,应先理解「正统」的「西医」疗法。大部分西医治疗方式是等待疾病已经发展至相当程度,才开始做仪器检查,再以快速的医疗方式消灭症状,一般也称为「对抗疗法」。它源於19世纪中期,发现了疾病是由微生物(细菌、病毒、霉菌)所引起时,发展出的一连串消灭微生物的学说与研究(显微镜与细菌培养技术、疫苗、x光,抗细菌药物,如抗生素、类固醇的发现等)。直到20世纪末期,它被认为着重在治疗疾病,而不是提升健康水准,因而被指控为忽略人体本身具有的自癒能力与免疫功能。

    对抗疗法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是由於它没有找出改变病痛的根本原因,而是以镇痛剂、消炎药、抗抑郁剂来缓和病痛的不适感。其作用迅速,但副作用可能引发更大问题,例如,抗药性与年俱增,而且常无法彻底痊癒。尽管西方药理学曾提醒「药即是毒」,如治好感冒,可能伤了肝、胃肠;或是治好尿道炎可能伤了肝、肾。

    1990年代初期,台湾的医生与大众逐渐了解到一般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经常是有危险的、昂贵的,而且很多时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人们亦发现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对慢性疾病有重大影响。逐渐的,人们对种种起源更早的医疗观念与方法感到兴趣,开始了「非常规」或「另类」疗法的实践与观念。其焦点在於关心生活品质与生命价值,强调使用不干预身体自然运作的方式,来培养身心自癒能力,因此着重於强化身体各系统的能力,包括加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抗体免疫力、净化身体内有害物质、舒解压力、调整生活形态等。

    例如,同类疗法不将症状视为必须不计利害攻克的病痛,而是生命力遭逢危难的表示。它不满西医诊断性的检测,以化学药剂来治疗,而没有将重点放在病人身、心、灵的整体上,所以强调不要一直在病症方面下手,应检视身、心、灵,以找出更重要的主病因、辅病因等,才能给予合乎情理的治疗。「整合医学」或「整体医学」研究整个人体需要,关注思想与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组织、生化和社会心理之间的紧密关联。「自然医学」则运用饮食、营养补充品、天然荷尔蒙、药草和其他天然物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是检查他的「人体全部」,而不是「病点」。

    这些观点,与台湾本有的「民俗」疗法合拍,如另类疗法的主张,认为人类的食物、空气,还有情绪、思想、活动,都与身体保持互动关系,且人们对家人、朋友、同事的感情都会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这些「民俗的」、「非常规的」主张受到采纳,从其特色来看,反映了人们在一个依赖机械、缺乏人际沟通的数据化社会中找到某种方法来管理自己健康状况的渴望。

    当代由这样理念衍生出来的另类疗法,有人体结构疗法(按摩、芳香、脊椎按摩、整骨、反射、亚历山大、能量、瑜珈、传统中医)、生物化学疗法(自然、西方草药、营养、顺势、环境)、社会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和心理谘询、催眠、视觉、冥想、生物反馈、自生训练、艺术、音乐)。

    这一类的疗法都宣称用自然的力量,帮助人体各器官恢复原有的健康本能,其共通之处是以平衡人体与环境为宗旨,促进人体的自然防卫能力和自我调节机制,帮助体内环境的平衡,启动自疗体系的动力。这种疗法宣称,它不止治病,也协助病人找出潜在问题,加以改善和预防;它重视身体以外的能量或心灵整合,期由整体的体质调理,达到扶正固本的调养治疗。相对於正统的西医,我们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种医学原理,更是一种思考模式,或一种生活艺术。

    参、小结

    台湾自本世纪与上世纪交会之际,民俗疗法以及又名「替代疗法」的「另类疗法」颇为兴盛。由於生病本来就是苦痛的经验,而长时未能康复的患者所忍受的苦痛,更属於身心的折磨煎熬,因而许多病人在主流医学(西医)没有显着效果时,会求助於民俗疗法、另类疗法与宗教疗法。其实台湾在各种医疗体系中,本来就有复向(多元)就医的倾向,这与治疗效果和病因的推论都有关系。若从治疗效果来看,正是因为西医对某些疾病尚未能有效医治,所以各种古老的或新颖的民俗、另类、宗教疗法,不但有存在的空间,而且以各种方式流行,成为正统医疗罔效时的辅助工具。

    但可惜的是,由於民俗、另类与宗教疗法繁多且良莠不齐,而生物科学尽管有失败之处,但随着它显着的进步,诸如仪器功能与量化结果的说服力,它对民俗疗法等非主流医学仍有批判的力量,并且依然是多数人,包括医学专家与一般民众批评非主流医学的依据。因此,无效的或出现纠纷的非主流疗法,仍然构成医疗教学上的负面教材,以及社会新闻上被斥责的事件。

    主流医学对民俗疗法、宗教疗法多持怀疑的态度,甚至把它与迷信、愚夫愚妇相连,对另类疗法亦持保留态度,或有相当程度的贬抑,这其实与政治机制、传播媒体的态度都有相当的关系。虽然如此,仍有许多疾病人口寻求非主流医学的救济。这样的冲突,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若干实践者对现有医学知识与制度的反省与批判。

    健康照顾是各民族固有的理论与实践,虽然西医是现代的主流医学,但是任何行之有效的健康照顾方法,不论它的属性是什麽,都会被人采用、信任。何况西医从来没有过无往不利的功效,因而西医所主导的养生也好、医疗也好,当然不可能成为人体健康的唯一主宰。相反的,当代层出不穷的疾病,除了使西医措手不及,也因其无法治癒或副作用,而显得束手无策,则民众另辟蹊径或自求多福,当然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选择。

    台湾自20世纪末开始,在养生医疗方面具多种选择的蓬勃现象,也反映在出版界。众多以健康、医疗、照护为名目的杂志,以及从各种观点撰写的相关书籍,无论是中文着作或翻译篇章,在书店橱架上成为一显着类目;而媒体所见相关篇幅,如报纸的专栏、专版及电脑网站和广播电视节目的介绍、讨论,与出版盛况亦平行发展。我们也处处可见以养生为名的餐点、食品、食谱、用物。即使民宿、餐厅,各种运动、娱乐、推广教育的课程名目,也打着养生的名义招揽客户,而各种形式的养生休闲中心、养生会馆、养生中心、养生农场一类的专卖店和旅游地也趁势而起,成为与养生医疗结合的大宗商机。

    这样一个蓬勃发展,不止是单一的医学现象,而是一个具有多重向度的文化现象。或者说,它虽以医学面貌出现,其实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转变。因为它除了是一种医疗的主张外,更牵涉到一种对人的看法与生活方式,例如对於身、心、灵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对於西医主宰的肉身,以及其生物科学隐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反思与对抗。

    自18世纪以来,工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以及全球人口增加的影响,我们居住的环境渐渐受到严重污染,再加上工作形态与饮食习惯的改变,已造成全世界人口生活普遍作息不正常、压力增加。沈重的工作量让起居、饮食的品质受损,情绪也难以自主,因而影响到人体正常活动与健康。在这时代中,新药与新技术的发展,其实落後於新疾病与突变的病毒产生的罹患率与死亡率。

    这样的反思,认为受污染的土地、水、空气以及食物中的添加物,都是我们身体拒斥的外在不良因素;而睡眠、运动不足,过量的糖、肉类与脂肪摄取,有害的菸瘾、酒瘾、药瘾以及不良的情绪反应,例如贪婪、嫉妒、恐惧、愤怒、怨恨,以及失去所爱的人、不幸的婚姻,家庭残破等导致的负面思想,都是内在因素,皆可能造成人们的病痛。

    过去观念认为,人类身体像一部机器,由各种零件组成;新的观念则把身体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由肉身、心智和灵魂三部分组合而成,而着重於肉身与心智、情绪、社会因素的相互关联性。

    新观念的推广,使得世界各地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应该注意的是病人之整体状况,而非疾病本身;应该考虑的是「病人」,而不是「治疗方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我管理健康。所以,改善环境、无毒饮食、舒解压力、锻链体魄,乃至於培养人际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健康管理的新态度。近代台湾亦同处於此转变的时代,这使得养生医疗既具有一种新的健康管理态度特色,也变成一个集体的社会行动与庞大的商业机

    中文关键字: 养生 , 另类疗法 , 民俗疗法 , 宗教疗法

    英文关键字cultivation of life , alternative medicine , folk medicine , religious healing

    参考资料

    1. 大卫?彼德斯(David Peters)、安?伍德姆(Anne woodham)合着。强家宁译。 2005。《整合疗法保健百科》。台北:丽勤管理顾问。
    2. 姚伟钧。1995。《中华养生术》。台北:文津出版社。
    3. 张珣。1989。《疾病与文化:台湾民间医疗人类学研究论集》。台北:稻乡出版社。
    4. 黄俊杰。2000。《21世纪医疗革命:自然医学》。台北:生命潜能文化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闹洞房
下一篇: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