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民族知识 > 凯达格兰族

凯达格兰族
2011-12-05 20:58:19   来源:   点击:

    台湾原住民种族多而复杂。清代曾依原住民汉化程度深浅画分为二─「生番」与「熟番」,平埔族即为熟番。十九世纪末,人类学者伊能嘉矩到台湾考察时,发现台湾原住民其实包含许多文化各异的族群,於是根据语言的不同将「熟番」细分为「十部(族)」,其中「凯达格兰族」指的就是居住在北台湾的平埔族,是熟番族群之一。

    ●分布

    凯达格兰族各社都有其祖源的传说,从他们的传说中,可以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从海外漂流来台,他们称祖先来自於『沙那塞』(Sanasai)海岸遥远的地方。凯达格兰人所称的「沙那塞」,究竟是什麽地方?有的人认为是位於台湾以外的一个海岛,有的人认为可能即是八里乡十三行地区。不过,当时他们分乘舟筏自台湾的北海岸登陆是可以确定的,成为北台湾平埔依水渔捞生活最早的族群。其来台时最初的登陆地点,目前则有二种说法,一是认为在台湾东北部的三貂角附近;一是认为可能在淡水河口一带。

    凯达格兰族的分布地以台北盆地为主,北起基隆社寮、平寮、和寮里,沿大屯火山到淡水河口,南达桃园县境内。主要涵盖居住在台湾北部基隆、淡水、台北、和桃园附近的社族群。

    目前学界一般将凯达格兰族区分为三社群:马赛(Basay)、雷朗(Luilang)与哆罗美远(Torobiawan),主要以沿淡水河、基隆河、和新店溪为界。桃园县境内为雷朗族群,也是凯达格兰族的中心区,哆罗美远族群则为後期迁移至宜兰平原者。

    ●饮食

    从十三行遗址位置依山面海,可以发现在生活上表现出多元化的特质,有狩猎、拾贝、捕鱼和种稻。大量鹿骨、野猪骨及鸟骨的出土。若之遗址确为凯达格兰祖先留下的那麽显示凯达格兰人有狩猎的行为,并以野生动物肉类为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出土的贝壳种类也计有18种以上。

    农作工作由女子负责,用铲子挖土播种。当农作物成熟时,则用手拔穗。早期凯达格兰族人有杀人祭祀的习俗,但是播种以後就禁止杀人。由於农业技术停留在纯以人力的方式上,土地的开发有限,农作物的生产量也只能供给部落的需要,因此这个阶段开发非常少。

    ●文化

    根据伊能嘉矩的实地调查(1896),大台北地区的凯达格兰族,到日治时代,其语言和习俗都已经汉化了,伊能所采得的过去习俗,都由社群长者口述中取得,其中谈及凯达格兰族在进行重要活动时,都要先占卜吉凶,然後行事,比方:入山狩猎时,假如遇到鸟兽在队伍前横飞或横行,就是一种凶兆,要立刻停止行动。

    要了解凯达格兰族的生活和文化,也可以从文献上得到一些认识:如清初郁永河的《裨海纪游》,清初《番俗六考》的〈北路诸罗上〉,清末马偕所着的《台湾遥寄》以及日人伊能嘉矩的〈峰仔峙社报告〉,对於他们的狩猎行为、崇信鸟卜、居住形式有部分的记载。特别是社子遗址─(社子遗址在1933年发现,为距今1500年至1000年前的十三行文化层),考古界出土的文物有几何形印纹陶器、贝壳、骨头饰品、鱼钩、铁器、少量石器等更可以一探究竟。

    ●墓葬与祖灵的信仰

    墓葬方式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宗教与社会观念,陪葬内容也透露出该民族的物质生活。十三行遗址出土大量而形态复杂的墓葬,可见凯达格兰人对死者相当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埋葬死者的方式以侧身弯曲膝盖的屈肢葬为代表,并且离家不远,表示凯达格兰人即使过世,也不会被亲人和社会所遗弃,而仍受到重视和追思,这一点和原住民其他族群埋葬传说相类似。

    出土的大量陪葬品中,除了可以用来证明与汉人接触交易的古唐宋钱币饰物和瓷器外,也有金饰。金饰可能是他们与岛内其他地区原住民交易得来,而墓穴中出现的猪鹿脚骨、贝壳等,据此可以猜测凯达格兰人应该有私有财富的观念和对亡灵的信仰。

    参考资料

    1. 新台湾杂志 素美华 第453期  2004/11/29 
    2.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453&bulletinid=20603
    3. 台北123网站 
    4. http://myweb.hinet.net/home4/dipper/ch20/20-2.ht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栗松温泉
下一篇:山地山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