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民族知识 > 拍瀑拉族

拍瀑拉族
2011-12-05 20:59:08   来源:   点击:

    历史上的拍瀑拉族主要分布於大肚溪以北至清水以南、大肚台地以西之海岸平原地带。其主要聚落有四,分别为大肚社(台中县大肚乡)、水里社(台中县龙井乡)、沙辘社(又名迁善社或回马社,台中县沙鹿镇)、牛骂社(又名感恩社,台中县清水镇)。拍瀑拉族主要历经两次重要的迁徙,一次是嘉庆年间移往噶玛兰,二次是道光年间移往埔里。依据荷兰时代的户口资料,17世纪拍瀑拉村落数、总人口与村落平均人口如下表:

    年代(西元)村落数 人口  村落平均人口

    1647   3  368  123

    1650   4  454  114

    1655   4  473  119

    拍瀑拉族的生产方式原为游耕,但这种需要广大空间的耕作方式随着汉人势力的扩张而不得不逐渐转化。原住民在十六世纪与汉人接触之後,逐渐采纳汉人之灌溉水稻种植法,而使得原为酿酒之需而种植的稻米逐渐成为主食。拍瀑拉族最晚在道光年间迁徙至埔里之後,已放弃了原有的游耕与迁村,改以灌溉水稻种植,使用犁、锄头,并饲育水牛作为力役之用。此外,拍瀑拉族不食牛、犬;《番俗六考》另记载:「各社俱不敢食犬」、「沙辘、牛骂不食牛,牛死委於道旁群」。拍瀑拉族有饮酒的习惯,其祭祖歌中有:「今日周年,都备新酒赛戏祭祖……」的歌词。《番俗六考》(《台海使槎录》)也记载:「(拍瀑拉族与巴则海族)酒用黍米浸水,越宿舂碎,和以草□,三、五日发气,水浸饮之;一将糯米炊饭,拌□置桶中,逾三日,澄汁蒸酒,番极珍之」。此外,《番俗六考》也提及拍瀑拉、巴布萨、和安雅诸族皆有自制盐的方法:「取海盐泥卤曝为盐,色黑味苦,名『几鲁』」。

    其衣着装饰方面,在平埔族中较特别的是女子以纱做头箍,称为「荅荅悠」。《番俗六考》记道:「番妇头带沙头箍,名荅荅悠,用白狮犬,毛作线织如带,宽二寸余,嵌以米珠。饮酒嫁娶时戴之。」这种装饰也出现在巴布萨族的装饰之中,是一种盛装打扮。此外,也提到拍瀑拉、巴布萨与和安雅诸族:「项挂『衣堵』(玛瑙珠)、眉打剌(螺钱)。」其装饰可见一斑。

    在祭典方面,《番俗六考》记载,拍瀑拉族每年二月举行祈年祭:「每年二月力田之候,名『换年』,男女俱披杂摄色调苎红袄,曰『色练』;或锦绣为之。……数十人挽手而唱,歌呼蹋蹄,音颇哀怨」。而七月粟米成熟,则举行收获祭。《番俗六考》更详细描述了拍瀑拉族沙辘社收获祭的盛况:「番妇及猫女为戏,衣戏,衣锦紵,簪野花,一老妪鸣金以为进退之节。聚薪燃火,先可烛天,番妇供立,各给酒三大碗,一吸而尽。朱颜酡者为绝鲜,挽手合围,歌唱跳舞;继续逐踩蹋地,先作退步,後则踊跃直前,齐声歌呼,惟闻得得之声」。

    拍瀑拉族的婚姻制度似乎是有入赘与婚娶两制兼行。《番俗六考》记载他们:「如有两女,一女招男生子,则家业悉归之;一女即移出。」《东瀛识略》则谓:「引男至女家婚配,……亦有娶妇入室者。」似乎是习惯留一女、一男於本家。若有数男,即以长男娶妇,余者出赘。《凤山县志》说拍瀑拉是:「或娶或赘」。此外,《诸罗县志》、《彰化县志》中还记载有:「已相配而淫者,被获,絷而榜之;聚众罚以牛、羊。」;《番俗六考》中亦有:「私通被获,鸣通事,土官罚牛一。」的记载。

    参考资料

    1. 平埔文化资讯网论文集,http://www.sinica.edu.tw/~pingpu/education/title.ht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渔人巨人
下一篇:巴布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