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信会
2011-12-03 14:35:57   来源:   点击:

    浸信会历史起源於17世纪的英国,当16世纪後半叶与17世纪初叶时,有许多信徒对於当时英国国教的腐化及神职人员灵性的低落十分不满,认为教会已徒具外表形式,毫无内在属灵生命可言,认为应大肆改革,追求灵命深度及信仰自由,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又有一些人认为英国国教积习已深,已无法改革,不如另起炉灶,於是他们被称为分离派。其中有一群基督徒,本着这份热诚研读圣经,他们饥渴神的话语,立志要明白圣经及其所启示的真理,发现加入教会者应是指着信而受浸的成人,重生得救的信徒,因当时普遍是为婴儿洗礼,因此这群强调只有相信基督的人才能受浸(全身没入水中)而且要求受过点水礼的人应再次接受浸礼的信众,又被称为重浸派,浸信会亦由此开始。

    台湾浸信会缘起於1936年10月,在广州举行「浸会来华宣教百周年」感恩庆祝大会,大会中积极提倡重视边疆布道运动。1948年成立全国中华浸信会联会,6月间联会边疆布道委员会即差派杨美斋牧师来台(当时台湾被视为边疆地区),尔後美南浸信会则差派明俊德教士(Miss Bertha Smith)由山东济宁赴沪,得悉台湾需要福音,即蒙神引导,於10月19日转抵台北,12月26日举行浸会在台首次的主日崇拜,浸信会在台福音事工因此而萌芽。50年代前後由於大陆受战事影响,又因当时中央政府迁台缘故,在台者日众,此时浸会宣教士除部份返美外亦有自大陆辗转来台,因此浸信会在台事工即以当时军公教背景居多之大陆省籍族群为传福音主要对象,建立教会,也因而被以为浸会系纯「国语系」教派。

    浸信会在台事工发展初期,美南差会扮演极重要的角色,自1948年起至今,美南差会先後已派遣有260位宣教士来台(目前有80位),他们在人力物力方面均给予极大的支援。50年代至60年代间,在差会的协助下台湾各主要都市和城镇已建立有浸信会教会,并购买土地兴建会堂(均座落在各都会中心),各教会均热心举办布道会,得救人数不断加添,前後20年已建立一百间教会和布道所,会友近万人。「浸信会」被誉为最积极传福音,最重视布道与宣教之教会。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清真寺
下一篇:清代台湾汉传香花僧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