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寺
2011-12-03 14:55:36   来源:   点击:

    高雄县内门乡境内,相距不到三公里,竟有两座「紫竹寺」,一座是位於内门乡观亭村的「内门紫竹寺」,另一座则是位於内门乡内埔村的「南海紫竹寺」。

    两座「紫竹寺」的渊源都相同,但因地方派系嫌隙,部分信众在内门乡内埔村兴建「南海紫竹寺」,六十五年落成,也供奉观音佛祖。此後,两座紫竹寺各自举办庙会活动,不相往来。

    而追溯内门乡的观音信仰,可从清康熙三年(西元一六六三年),大学士沈光文因作诗讽刺郑经,几遭不测,便乔装为僧侣逃入罗汉门开始,据史书记载,沈光文於罗汉门结茅为僧,奉祀观音,以汉文教授番黎。尔後,汉人移民至罗汉门渐众,据郭家族谱记载,原籍福建省德化县五谷溪的郭文良,育有六子,郭文良死後,其妻朱氏在康熙卅五年(西元一六九六年)带着四个儿子,次子元钦、三子元枢、四子元兴、五子元章,渡海来台,并同时将家乡三尊观音菩蕯神像(分别为大佛祖、二佛祖、三佛祖)奉迎同来。

    郭家来台後,在现今内门乡观亭村番子路一带落脚,後来,郭家人丁越来越旺,逐渐开枝散叶,往外发展出去,於是,次子元钦奉迎「大佛祖」移居东势埔(即今内门乡东埔村),三子元枢、五子元章奉迎「二佛祖」迁往石门坑(即今内门乡石坑村),四子元兴仍留在番子路奉祀三佛祖。

    相传郭元兴将观音三佛祖安奉在家中,但在雍正十年的某天清晨,三佛祖座前的香炉竟不翼而飞。没想到数日後,偶因路过目前的紫竹寺寺址,发现那遍寻不着的香炉竟在现址附近的石榴树三叉枝上发现,而且炉内仍云烟袅袅、香火未熄。

    经郭元兴请回後,香炉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不翼而飞,而每每皆在现寺址的石榴树三叉枝上发现。「飞炉」神蹟屡屡发生,事闻乡里都感灵异,大家议论纷纷,最後由当时分驻罗汉内门的台湾县丞叶文炳提议请示神意,由於该处正位二仁溪与七星洋沟水汇集处,中间形成一个小盆地,形状宛如一朵莲花,也就是地理师所称「莲花穴」的风水宝地,於是,择定该石榴树处为香火之地,公议由郭家供献佛像,在该地址由庄民共同筹建寺宇,鸠资择吉兴工。

    据台湾县志记载,殿宇工程於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三月间即落成,之後,信徒提议应将大佛祖、二佛祖迎回同祀,结果在东势埔的大佛祖虽请回,但坐镇石门坑的二佛祖,因当时汉人在该地开垦,常与土番发生冲突,地方扰嚷不安,当地民众不肯让二佛祖离去,所以因而作罢。

    观音佛祖原本只是郭氏家族的保护神,因「飞炉」神蹟显赫而由庄民共同出资建寺,更因神威远播,南北信徒慕名前来参拜者日众,就连当时清朝水师提督吴必达,於乾隆年间路过此地,听闻紫竹寺香火鼎盛,而特进入膜拜。并赐匾「紫竹生春」,所以才将该寺正式定名为「紫竹寺」。

    内门紫竹寺建庙至今,已经过五次重修,分别在乾隆十七年,嘉庆十九年,光绪九年及民国十七年。直到民国五十七年七月廿三日,信徒代表大会认为紫竹寺久经风吹雨蚀日晒,已显破旧不堪,而且香客与日俱增,因此决议重建。

    也因如此,地方派系间产生分岐嫌隙,部分信众在内门乡内埔村兴建「南海紫竹寺」,民国六十五年落成,同样也供奉观音佛祖。此後,内门乡境内便出现了两座「紫竹寺」。

    所以如今所见的「内门紫竹寺」,是民国五十八年七月廿九日(农历六月十六日)所兴建,历时十二年才完成,目前「内门紫竹寺」不仅是内门乡的信仰中心,也是全台最具历史与规模的「观音妈庙」,更是全台观音信仰的重要庙宇之一。

    民国九十九年(西元二0一0年),在当年地方耆老逐渐凋零後,「不相往来」的成规渐被淡忘,经两座紫竹寺信众讨论同意,相隔四十三年不相往来的两座「紫竹寺」,在「2010年高雄内门观音佛祖文化季」系列活动中,由高雄县长杨秋兴、高雄市长陈菊等多人的「人神共鉴」下「合炉、结彩」,举行内门紫竹寺、南海紫竹寺两寺43年来首度会香,终於破除成见,为宗教界一大盛事。

     

    中文关键字: 内门紫竹寺 , 南海紫竹寺 , 高雄县内门乡

    参考资料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竹篙厝仁和宫
下一篇:红毛港朝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