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宗教知识 > 维鬘传道协会

维鬘传道协会
2011-12-03 14:57:47   来源:   点击:

    一、王儒龙其人和「维鬘传道协会」

    1987年元月正式成立的台南市佛教「在家教团」的「维鬘传道协会」(外界又称其为「维鬘教团」),是由拥有教界经验丰富历练并擅於自我保护的王儒龙所创立的,它曾和北台湾的?佛教现代禅菩萨僧团?,并称为解严之後的台湾南北两大?在家教团?,并在佛教知识圈内,一度享有极高的声誉。

    可是,从1987-2000,其间不过只存续十余年的辉煌岁月,它又告泡沫化了。所以,它是当代?在家教团?传奇史之一,很值得後人对其关切和反思。

    至於创立者王如龙本人,是1943年出身於台南县安定乡港口地区,高农毕业,曾入野炮部队服役,也毕业於警校和担任警官多年。其个人的宗教历练过程如下:

    甲. 1943年至1963年青年期:青年期的王儒龙,开始吸收与分析资讯。1960年代中基督教在台湾传教事业的发展,对比佛教窘境,使王儒龙一直以基督教为蓝图,力图佛教的入世化与家庭化。

    乙. 1963年至1983年壮年期:台湾仍在戒严的环境中,王儒龙的佛教事业由提出构想到付诸实践,都在尽量在低调中寻求突破。

    丙. 1983年至2002年嚐试期:台湾政经环境一步步走向开放,王儒龙及?维鬘教团?成员得依本身理念进行实验。

    王儒龙是台南?维鬘教团?组织中的主要领导者,以及建构教团佛教理念的主要提倡者和实际指导者,也是初期台南?维鬘教团?组织活动大笔赞助资金的提供者。於是,在王儒龙的深刻影响之下,「维鬘传道协会」成员,在其置身於?台湾佛教团体属性?的自我定位,则是认为他们的「维鬘教团」是?俗家教团」,所以彼等曾主张:

    以在家出家互为主体、礼敬出家众,关系和谐。

    然主张在家人,亦可以成为专职传教人员。

    有自己的仪典、大部分的辨识系统未完成。

    婚嫁独身,自由选择。

    相互间有往来、法务上的支援,邀请出家众讲经说法。

    因此,虽然始终仍坚持其「在家教团」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却异常低调,从不引起僧俗之争的问题,也拒绝和传统台湾斋教对禅宗腐败的批判性的立场产生直接关联,和一再小心翼翼地强调其一贯「尊僧立俗」、「僧俗共融」、「多元分化」和「良性竞争」的新伦理立场。

    此外,王儒龙还要求?维鬘教团」成立後,作为?正式会员?,必须遵守「会员守则」如下:终生奉行布萨制度。家中设有佛堂。每日阅读经书及固定行持(读经、静坐、念佛、修密均可)。遵守教团规章,履行应尽义务。

    但是,这些规则,事实上,只有第一项被严格执行。於是,王儒龙曾试图透过分析了其成员的教育程度来了解其原因。

    结果,他发现:除外地大专生外,本地会员都在高中水平,虽比起台南本地传统斋教中的斋姑、菜友的教育素质可能好一些。

    可是,「维鬘教团」的?正式成员?始终没有办法,能晋升至社会知识分子金字塔结构的上端,却是不争的事实。此一学识上的限制,可能也是「维鬘教团」,日後始终带着庶民佛教性格的原因之一。当然,也因此要求其能全部遵行「会员守则」,是有其实际的困难。

    另一方面,王儒龙并不希望佛教变成死的宗教,故藉由不断诠释,使宗教随时保持在高峰状态。但,也因此造成彼等在实践宗教信仰时的相对困难。再者,?维鬘教团?正式成员被要求朝向「过度学术化」的发展难题,也一直被?维鬘教团?正式成员提出来检讨,然至始至终,此一问题无法得到改善。

    而此一问题之所以会发生,是由於当时正值释印顺(1906-2005)的人间佛教思想正在教内广为传播,和激起各方质疑传统佛教信仰理念是否具有现代弘法正当性的问题,所以台南?维鬘教团?的领导干部,不但与由蓝吉富、杨惠南等教内重量级学者所领导的「现代佛教学会」共办学术活动,也定期邀请各方佛教学者在周日上午会员聚会时,为所有参与者演讲各类佛教学术专题。

    此外,以王儒龙为首,台南?维鬘教团?总部也购置大量佛教学术图书,并一再要求干部成员,必须对其多方涉猎和进行思想析辩,所以「准佛教学者」的程度要求和角色扮演,对所有的干部成员,实际上形成极大的学习压力。

    问题在於,这是迫於外在佛教思潮流行的大势所趋,所以此等内部成员的质疑和检讨虽一再发生,却始终无法能有一断然的结果或方案出现。

    最後虽是由罗国铭和徐秀慧两者代表出外深造,却不能视为全体成员的最後共识,并且,罗国铭和徐秀慧两者,其後也未以成为佛教学者,作为彼等最终的学习目标。甚至,在彼等学成之後,就根本与原台南?维鬘教团?总部脱离他去了。

    可见,「过度学术化」的争议,在?维鬘教团?的内部成员中,始终未能有一妥善的解决之道,被提出和被有效执行。

    以上的内外因素,导致王儒龙和整个台南维鬘组织,不得不逐渐面临後期教团式微,和最後导致整个组织解体的严重後果之出现。

    二、关於2000年之後「维鬘教团」成为?泡沫化?的真正原因

    後期的?维鬘教团?成员,曾一致认为:非要有自己的讲师不行,因而为了培育讲师,鼓励成员进修。这也就是日後有些?维鬘教团?成员,如得力干部罗国铭和徐秀慧两人,暂时离开?维鬘教团?,再行觅处进修的主因。

    然而,这批主力干部的离开,却导致教团发展气势中挫。并且,为了预防团体的「质变」,甚至不得不暂停作业。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当时高雄小港地区的维鬘分会,在活动上已过於商业化,亦即已逐渐溢出台南?维鬘教团?总部的保守严谨作风。

    可是,台南?维鬘教团?总部方面,又受限於本身指导干部的人手不足,无法经常应高雄小港地区维鬘分会的要求,随时派员前往指导。所以,虽已实际强烈感到「质变」的可能,却也只能让「力不从心」和「爱莫能助」的现实尴尬窘境,持续地延长下去,而无能在短期内,即时设法加以改善。

    此外,当时台南地区曾有不少财力雄厚的社会人士,已逐渐对台南?维鬘教团?所呈现的在家佛教团体组织及其相关活动方式,有高度参与意愿,彼等并主动表示要投入巨资,赞助台南维鬘的组织及其相关活动。

    但对台南?维鬘教团?总部方面来说,一旦让此等社会人士挟巨资加入台南?维鬘教团?的组织及其相关活动,其後续发展,一定是会朝向被操控和遭宰制,而产生根本「质变」的可能。

    所以其後(2000),内部高层才有暂停台南?维鬘教团?的组织及其相关活动的共识,和最後断然实际决行组织冻结与暂停一切相关活动的巨大变化。

    可见,担心「质变」的可能,即是当时台南?维鬘教团?总部最大的焦虑,和导致其全部组织最後完全终止活动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文关键字: 维鬘教团 , 王儒龙 , 泡沫化

    英文关键字Victoria Rosary Mission , Non-monks Mission

    参考资料

    1. 江灿腾,〈战後台湾斋教发展的困境〉,江灿腾、王见川合编,《台湾斋教的历史观察与展望──首届台湾教斋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市:新文丰,1994。
    2. 江灿腾,《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市:南天,1996。
    3. 罗国铭,《台湾当代在家佛教中的维鬘传道协会——一个区域性佛教新兴教团的探讨》,台北:南天,2006。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美浓水德宫
下一篇:义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