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2011-12-03 09:07:00   来源:   点击:

    佛教产生在西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是奴隶社会。全印度并不统一,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原来的印度是婆罗门教,他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军事贵族)、吠舍(农牧民和工商业者)、首陀罗(奴隶),另外还有「贱民」。婆罗门为永保自己的特权地位,规定种性的地位不可以改变,还制造了他们自己祖先是从神的头上生出的神话,以欺骗人民。但是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祭祀的地位下降,婆罗门的地位随之动摇。接连而来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影响到思想领域,就产生了与传统的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

    据佛经记载,当时有96种「外道」,「外道」就是佛教对自身以外的思想体系或宗教派别的称谓。其中着名的「六师」分别代表6种沙门思潮,他们主张各异,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也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反对婆罗门教关於大神创造世界的说法,都反对「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佛教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宗教。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生卒年约西元前565年至前485年。刹帝利种姓,其父为净饭王。通常佛教徒称祂佛祖或佛陀。释迦牟尼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长大後被立为太子,并结婚生有一子。悉达多,虽然生活富裕、地位显赫,当他看到人世间有生老病死之苦和种种不平,决心学道,以救世人。悉达多首先向婆罗门高僧求教,未能如愿以偿,再去尼连禅河边的林中修苦行之道,长达6年之久,仍一无所获。最後渡河而过,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成佛而得道。此後从事传教活动45年,足迹遍及恒河流域许多国家和地区。他建立了佛教僧伽生活制度。有弟子500人,有名的「大弟子」10人。80岁那年在两棵娑罗树间涅盘。

    他所创立的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阶段,到西元12世纪便在印度本土消失。但佛教早就传到国外,成为至今仍然影响着广大人口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的教义为:人生疾苦皆出自於欲,人若能清心寡欲,苦则一去不返,佛教的「因果轮回说」还认为,人的行为将自为因果,自得报应,因而人人都应行善,废除战祸,杀生等恶事。佛教以三宝为中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以「四圣谛」为人们消除日常的痛苦提出准则,为人的存在作了解释,为来世再生带来了希望。由於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善良为宗旨,故佛教的传入,很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坚定不移地信仰下去。「四谛」包括「苦谛」(苦的内容)、「集谛」(产生苦的原因)、「灭谛」(苦应该消失,达到涅盘)、「道谛」(消灭苦的方法)。

    佛教的特点:

    首先是「中道」观。佛首次说法时就明确指出:「有两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所说的两边就是指「享乐」和「苦行」,他认为这两者都是过份的行为,不能学,只能「舍此两边,有取中道」,不仅和传统的婆罗门教划清界线,也与当时的其他「沙门」思潮划清界线。实际上他的学说就是在取舍各派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正因为他的宗教不偏不倚,适应性强,所以很快得到广泛的支持。

    第二是它的「缘起」观。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起」,「缘」是指「条件」、「因果关系」的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缘起观」贯穿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中。

    第三,佛教的解脱观──涅盘。「涅盘」梵文的原意是「火的熄灭」,佛教的意思是指通过修习熄灭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神秘的精神境界,是佛教的最高理想。

    第四,佛教的种姓平等观。佛教主张「四姓平等」,业报轮回方面平等,不管是高级种姓还是低级种姓,都根据自身的业报参加轮回。佛教认为种姓是社会分工造成的,不是神造成的。但是佛教并不主张取消种姓,对於社会上的不平等也是承认的。但其「四姓平等」的主张无疑是对「婆罗门至上」的一大打击,自然受到其他三个种性的欢迎。但它的主张并不彻底,反而提高刹帝利的社会地位,所以佛教会受到国王的大力扶持。

    第五,佛教的僧伽制度。僧伽即僧团,是出家的佛教徒的组织形式,有组织的生行生活是佛教的特点。释迦牟尼为僧伽制定戒律,同时还规定了云游乞食、雨季安居、犯过忏悔等制度。佛教还有在家的信徒,称为「居士」。

    参考资料

    1. http://www.tccmau.org/51tehc/51tehc-homepage/51tehc-13.html#02
    2. 台基会全球联盟─台湾宗教─TCC of Melbourne Australia (中国儒教)
    3. http://www.tycg.gov.tw/cgi-bin/SM_theme?page=41188432
    4. 台湾地区宗教简介
    5. 阿部正雄着,张志强译《我们的宗教 佛教》台北市,麦田出版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保仪尊王
下一篇:做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