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宗教知识 > 佛教生死学

佛教生死学
2011-12-03 09:07:58   来源:   点击:

    从佛教的观点探讨人如何面对生死的课题。「生死学」一词为傅伟勳教授於1993年首创,他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将欧美的「死亡学」(thanatology)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进而结合中国儒、释、道三家心性体认本位的生死智慧,建构其所揭櫫的「现代生死学」。佛教生死学属於现代生死学内涵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生死现象本身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於有情的无明烦恼,牵引大地众生不断地在六道中生死流转而不自觉;因此,佛教生死学的主轴为探究生命的实相、死亡的奥秘、生命的安顿以及生死的超克。内涵包括有情生死的原因与动力、有情受生与死亡时其身心转换的历程、生死的场域、涅盘解脱等课题的探索。

    佛教以四大本空、五蕴无我观照有情生命的实相,以十二因缘、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解析生死流转(轮回)的历程,以业力牵引说明生死的动力,以三界、六道、三千大千世界说明生死流转的场域,以四圣谛、八正道、六度、三十七道品等法门开示断除烦恼、超克生死、涅盘解脱的进路,而以「戒、定、慧」三学与「闻、思、修」三慧做为修道的总纲,以「身、口、意」三业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净化为修证的入手功夫。

    佛教主张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观,死亡不是生命的断灭或终结,只是在凡人分段生死的历程中,衔接前、後世的转捩点而已。从义理上来解析,生死轮回说是属於「世俗谛」观点与层次的道理;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轮回(Samsara)是佛教对大地众生的生死流转,所作现象学意味的描述,而不是形上学意味的定义,也不是究竟意义层次的宇宙真理与生命实相。从现象上观察,轮回是三界有情与大千世界整体的生态系统与流程;人类无法洞悉轮回的相貌,是因为身临其境,当局者迷。从大乘佛教的「胜义谛」观点与层次而言,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离生死亦无涅盘可得,离烦恼亦无菩提可证,二者乃一体之两面,觉与不觉全在有情一念迷悟之间。

    中文关键字: 生死学 , 死亡学 , 轮回 , 超克

    英文关键字life-and-death studies , thanatology , samsara , transcend and conquer

    参考资料

    1. 傅伟勳。1993。《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台北:正中书局。
    2. 索甲仁波切着,郑振煌译。1997。《西藏生死书》(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心灵拓展」27。台北:张老师文化。
    3. 释慧开。2004。《儒佛生死学与哲学论文集》。「南华大学生死学系列丛书」。台北:洪叶文化。
    4. 陈兵。2005。《生与死:佛教轮回观》。「佛光槪论丛书」2014。高雄:佛光。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1924-1934。〈瑜伽师地论〉。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十》。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
    5. 郑志明。2006。《佛教生死学》。台北:文津。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保生大帝
下一篇:保生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