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宗教知识 > 台北保安宫

台北保安宫
2011-12-03 15:01:02   来源:   点击:

    台湾北部着名的保生大帝庙。清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保安宫与艋舺龙山寺、清水岩祖师庙并列为台北地区三大寺庙。1985年被列为二级古蹟。

    保安宫为中国福建泉州同安人初至台北大龙峒时,因应疾疫及同乡认同所需,至故乡白礁慈济宫乞灵分火奉祀。创建年代最早有1742年(乾隆7年)之说,至晚则於1802年(嘉庆7年)兴建。完工後西侧建有店舖44坎,为大龙峒街肆之始。1917年(大正6年)重修,奠定今日大庙之貌。1920年为庆祝重修完成,进行五日建醮,台湾总督府及台湾北部士绅名流百余人与会,为地方宗教盛事。

    建筑分前殿、正殿、後殿及东西护室,形成完整的三殿回字型格局。建筑特色反映出移民拓垦之背景,如屋顶为传统木构架的三川脊式、屋脊则为闽南式风格、在地面及墙面砌上宽而扁的红砖瓦、前殿及正殿吊筒皆伸出龙头,亦为福建同安、漳州、泉州一带的手法。

    1950、1960年代,保安宫主任委员林拱辰大力整顿革新,除整修宫庙,积极社会救济、宣讲教化事业外,为提昇宗教文化,组织女子诵经团、祈安消灾会、敬香会等,1957年更组织「全省巡礼行香团」,至各地重要寺庙巡礼。

    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有三:农历7月15日中元节盂兰盆会、3月15日保生大帝诞辰祭典及遶境、家姓戏等,以及4月26日五谷先帝诞辰祭典及遶境。1980年代,保安宫进行内部兴革与转型为文化寺庙,1994年将保生大帝诞辰祭典发展为「保生文化祭」,包含遶境、家姓戏、艺文展演等结合传统与现代之活动。平时亦积极於艺文研习、乡土文化推广、学术研究、社会救济等活动。

    1995-2002年,副董事长廖武治统筹完成保安宫重修,以结合传统建筑工艺与现代科学保护方法,成为文化资产保护之典范,2003年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亚太文化资产保存奖」。保安宫由传统族群性转型为文化性之宫庙,其历史、社会变迁与现代化之路径,可作为台湾汉人地方宫庙发展与信仰文化之重要理解对象。

    中文关键字: 大龙峒 , 保生大帝

    英文关键字Dalongdong , Great Emperor who Protects Life

    参考资料

    1. 李世伟、王见川、范纯武。2005。《新修大龙峒保安宫志》。台北:台北保安宫。
    2. 大龙峒保安宫。2009年3月23日读取。www.paoan.org.tw。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圣巡北极殿
下一篇:圣贤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