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宗教知识 > 达悟族anito信仰

达悟族anito信仰
2011-12-03 15:22:37   来源:   点击:

    达悟族中的anito一般翻译为死灵或者恶灵,可说是达悟语里最为负面也最让人畏惧的词汇,anito这个字汇代表的是一组复杂且有具体规范的恶灵观。其所涉及的社会规范与禁忌,可说遍布达悟族的所有生活面向,从日常生活的行走路线、渔猎的禁忌、对命运的诠释一直到生命礼俗的每一个环节,都牵扯到对anito的看法。

      在达悟族的世界观中,世界是分成八层的,除了anito之外,也有善神与至高神的存在。除了亡者所代表的死灵anito之外,也有生者所代表的灵魂pahad。但其他的神灵与生灵,达悟族对其都没有特别的敬拜,达悟族的生活与信仰的禁忌以及日常生活的规范,主要都是环绕着anito的概念发展出来的。

      要理解anito的由来,必须要先了解达悟族的灵魂观。对达悟族来说,活人是多灵魂的,灵魂的总数则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头部与两肩各有一个pahad,这是兰屿六部落都公认的,有些地方再加上两肘,共五个灵魂;有的地方则再加上两膝共有七个灵魂。头部的pahad是生命之灵,掌管肉身,维持身体生命的力量。人未死时,绝少离开人体,常栖於身。肩膀以下的灵魂则是游离魂,能够任意的徘徊於身体之外,晚上作梦就是游离魂出游所致。而疾病,则是游离魂pahad被死灵anito抓走而挣扎的状态。抵抗摆脱死灵则疾病癒,被死灵抓走便是死亡。

      当人死後,头部与两肩的pahad离开了形骸,就变成了anito,其余下身的灵魂死後便钻入茅草当中,不再作祟。头部的anito离开身体後,先回家拿日用品,旋即以很快的速度到达小兰屿东方遥远海上的dzikalalapalian小岛居住。此处又叫做malavang a pongso,意指白岛,是头部anito的安息之所。肩膀的anito则继续停留在兰屿或小兰屿,而墓地kanitowan乃是他们所栖息的地方。有时候anito怀念人世念念不忘家园,便回家寻找亲人的灵魂作伴,这便是疾病与死亡的由来。因此兰屿人在葬礼的时候,最重要的便是在屍体与丧家周边赶走anito,或规劝离去,或痛骂驱逐。

      anito除了指死灵之外,也可以指死屍以及丧葬期间死者的家属。因为这些都是与死亡以及死灵相伴随的,达悟族认为anito具有传染性,一切与anito相关以及接触过的物体,都具备有anito的灵力,具有带来灾厄与疾病的能力。包含墓地的泥土草木,甚至於刚经过丧家或者墓地的人,都会因为沾染了anito而被认为不洁与不幸。一旦有人经过墓地,脚上沾了墓地的泥土,回到家中的时候,必定引起轩然大波,家人会拿出长枪对空劈砍威吓anito离去,并且仔细的清理与抛弃墓地的泥土。达悟族如果是丧家,都会尽可能的避免来往,人们也会在丧礼期间绕道,如有必要经过或者参加丧礼,都必须要把丧礼期间可丢弃的物品尽可能的丢弃,并且用水洁净身体之後,在外头徘徊多时再回家,避免将沾染了anito死亡力量的物品与气息带回家中。

      由於对anito的提防与恐惧,达悟族也发展了许多对抗来犯anito的方法。在达悟族的重要祭典如大船下水祭以及房屋落成典礼时,常可看到达悟族全身武装。这些武器都不是用来作战的,而是用来对抗anito。仪式的重头戏,通常也都是仪式的参与者,使用这些武器,驱逐anito以期远离灾厄的活动,如果没有先驱逐走这些会带来灾厄的anito,祭典与生活都将会被anito所侵扰破坏。除了以武器对抗,达悟族在生病的时候,也会以颈上悬挂金片或青色管珠,以增强pahad的灵力对抗anito。或者在身上缠绕anito所害怕的蔓草,来吓退anito。亦有请巫医以诅咒驱逐anito,或者提供食物,求其饶恕而离开。

      在空间上,墓地与丧家自然是anito的徘徊之所,另外诸如杂草漫生之处,暗礁海浪汹涌之处,阳光无法照射到的阴暗之林,在达悟族的观念里,都是anito喜爱出没的地方,在日常生活的活动当中,达悟族会尽可能的避免经过或者处於这些区域之中,以免碰触到anito,而带来不幸。

      简而言之,anito是达悟族对於人力所不能掌握与理解的生命灾厄的传统诠释。Anito代表的是失去了生命与活力的负面力量,而且在人群互动紧密的兰屿岛上,anito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无人可置身事外。而在新的时代,随着外界各方面与达悟族的接触,anito也用来诠释达悟族所面对的新集体灾厄,如核废料。带来死亡与带走活力,并且具有传染性,anito的概念把传统自然所带来的灾厄以及现代社会带来的核废料,整合成为文化当中可理解的元素,并依循着传统达悟族的精神,寻找新的实践方式与之对抗。

    参考资料

    1. 刘欣怡 2004 兰屿达悟(雅美)族的老人照顾欢系与社会界限之建构-护理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 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2. 余光弘 2001.巴丹传统文化与雅美文化 东台湾研究 6:15-45 1996 参与观察与参加观察:以兰屿经验为例略参与观察的类型与深度,台大考古人类学学刊51
    3. 李亦园 1960 anito的社会功能,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10:4-56
    4. 刘斌雄 1959 兰屿雅美族丧葬的一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8:143-183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进香
下一篇:进香旗